导航: >> 安全常识>> 特殊人群>> 校园安全>>正文

试析大学生 的“重与轻”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2月05日

  (二)重形式,轻内容
  当前校园安全事件频发, 与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强化,然而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仍旧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有研究表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二是上级进行检查时,就集中力量应付,检查过后,就万事大吉;三是发生重大案件和灾害事故时就急抓,事情过后就放松不管。这现象在很多校园普遍存在,使得大学生 留驻于表面、留驻于形式。
  (三)重事后,轻预防
  在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必须未雨绸缪,切实做好预防工作。只有做好校园安全预案管理,加强大学生 ,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当前高校 却并非如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处长王有洪曾指出,完整的应急管理体制应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三个阶段,但传统的观念,使我们更注重“惩治”而忽视“防范”,注重“事后处理”、忽视“预案管理”是我国高校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普遍现象。
  (四)重行为,轻心理
  在大学生 与管理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关注的是大学生的行为是否遵纪守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异常状态常常忽视。发生在高校的类“马加爵事件”,却往往是心理疾患引起的。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大多数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往往不够重视,并且常把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结果曲解了学生。这样不仅不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导致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大学生 需要“四重视”
  (一)要重视大学生 制度健全
  大学生 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确保其效果,就必须做到健全制度,落实责任。首先,要完善安全领导组织机制。高校 工作的成与败,关键在于党政领导重视与否。高校党政一把手作为校园安全构建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其次,要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成立高校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具体负责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落实责任人的相关责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部门及个人。再次,要建立 监督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使 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让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来关心安全问题。
  (二)要重视大学生 课程建设
  在《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 及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中,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 中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然而,在现行大学生 与管理中,高校普遍侧重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对 工作做的很少,如有也仅仅是停留在说教层面,如利用广播、橱窗、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 ,没有达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分”的层次。如今,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必须开设 课程,将 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课时,通过规范化、系统化地开展大学生 ,构建“安全知识教育+逃生技能演练+安全文化营造”三位一体的 模式,使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安全素质。
  (三)重视高校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工作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左传》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编制安全应急预案,完善应急机制、体制和制度,对于提高高校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教育管理职能,构建平安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制定应急预案能为突发校园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提供依据;加强应急预案管理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预案能使高校日常安全培训和演习工作更具针对性。应急预案的编制、评审强调各部门的共同参与,应急预案的发布和宣传有利于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加强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是大学生 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
  (四)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心理安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其心理安全适应能力及安全素质是高校重要的责任之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与 ,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心理健康咨询辅导相结合起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为那些心理上有问题的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排忧解难,达到心理健康。对那些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降低危机事件对学生的伤害。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