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安全检查>>正文

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基本知识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6月08日

        五、氨
        氨(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的气体,有特殊的恶臭,易溶于水,俗称“阿摩尼亚”,具有强碱性。氨是制造各种含氮物质的重要工业原料,可用以生产氮肥、硝酸、冷冻剂等。在生产中,不注意预防或在运输液氨时钢瓶阀门漏气,可造成大量氨气外逸,发生氨中毒。
        氨易溶于水,与人体的黏膜或皮肤接触后,很快溶解在组织的水分中,成氢氧化氨,具强碱性,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对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有溶解作用,所以碱性灼伤较难治愈。
        低浓度的氨对眼和上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引起流泪、流涕、咽喉充血、疼痛。高浓度的氨可引起剧烈咳嗽,气急、胸闷、胸痛、口唇和指甲呈青紫色。浓氨水接触皮肤可引起碱性灼伤,有剧烈疼痛,皮肤表面呈暗红色,有时有水疱。如氨水溅入眼内,可引起眼睛红肿热痛、羞明、流泪和视物不清等。严重的引起角膜灼伤。
        防治氨中毒,必须对生产和贮存氨气的设备应用防腐材料,并建立定期维修制度。进行密闭生产,加强通风、排毒,从事氨作业操作者,应戴橡皮手套、围裙和眼镜等。
        如发生氨气中毒,病人不要慌张,要保持安静。医务人员应将患者立即移到新鲜空气流通处,对缺氧的给予吸入氧。如有皮肤和眼睛接触氨水的,速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4%硼酸水冲洗眼睛,并涂金霉素眼膏,以防止继发性感染。
        六、硝基苯和苯胺
        硝基苯又称苦杏仁油,是一种微黄色油状液体,略有芳香苦杏仁味。硝基苯的衍生物三硝基甲苯,简称TNT,为淡黄色结晶,有强烈爆炸性。苯胺俗称阿尼林,为棕色油状略带芳香气味的液体。
        硝基苯和苯胺广泛用于制造染料、医药、印染、油墨、橡胶、香料、炸药等。硝基苯、苯胺都易经皮肤吸收。在生产环境中,其蒸气可自呼吸道吸入外,还可经皮肤侵入。空气湿度高时可增加其吸收。硝基苯和苯胺进入人体后作用于血红蛋白,生成变性血红蛋白,造成机体组织缺氧,还可使红细胞脆性增加,引起溶血性贫血。对肝脏也有损害,尤其硝基苯,可产生中毒性肝炎。
        生产现场中如不遵守操作规程或发生意外事故,毒物在短期内大量吸入或从皮肤侵入可造成急性中毒。病人有头晕、乏力、烦躁不安、心跳加快、紫绀、贫血等症状。肝脏受损害时,出现尿少、蛋白尿,尿中有管型。肝脏受影响时,有肝脏肿大、压痛、肝功能异常,甚至黄疸等。局部接触部位,可致皮炎。毒物长期少量吸入或经常少量污染皮肤,可致慢性中毒。常见症状有头晕、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多汗、心率过缓或过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还可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内出现小圆包涵体。末梢神经受损害时,有麻木、感觉异常等。病人还可发生肝脏损害,表现为肝脏肿大、压痛、肝功能异常。局部接触部位的皮肤有皮疹、皮炎、色素沉着等。三硝基甲苯慢性中毒除可有上述症状外,对肝脏损害较明显。对造血系统影响严重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长期少量接触,能引起部分工人眼睛的晶状体浑浊,即所谓“TNT白内障”。
        急性中毒病人,应立即移到空气新鲜处静卧,用微温肥皂水洗净污染皮肤的毒物,更换已被污染毒物的衣服,给病人间歇吸氧,并服用维生素C和保肝药物如肝泰乐等。针对变性血红蛋白,轻者可用50%葡萄糖液和维生素C静脉注射,较重者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剂。1%美蓝加入50%葡萄糖液,适量静脉注射。在无美蓝时,可用20%硫代硫酸钠液适量静脉注射。慢性中毒主要用中西医结合等综合疗法进行抗贫血、保肝及对症治疗。对中毒较重病人,应调离原工作,一般不宜再接触此类有害物质。
        防护措施有:
        1、应使厂房空气内毒物浓度低于最高允许浓度(苯胺为5mg/m3,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为1mg/m3)。
        2、有条件的工厂,应采用操作自动化、密闭化、管道化。如不能密闭,应加强局部吸风装置。
        3、接触者应戴防毒面具,穿戴防毒衣裤,下班后更换工作服,勤洗澡。
        4、有血液疾病,以及明显的肝脏和内分泌疾病的病人,一般不宜参加接触此类毒物的工作。
        七、高分子化合物
        我国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产品主要有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常见的塑料有数十种,目前使用较广的有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有聚酰胺纤维(锦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等。合成橡胶的主要品种有丁苯、丁腈等。由于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具有强度高、耐摩擦、耐腐蚀、耐高温、绝缘、质轻、低吸水率等优异性能,已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工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大多数高分子化合物本身毒性很低,或基本无毒。一般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但某些单体、生产单体的原料、添加剂以及在热加工过程中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中毒。工人在生产单体、单体的聚合以及聚合体的加工中,都可能接触某些毒物。例如生产氯乙烯单体的清釜工,如长期接触高浓度氯乙烯,可引起肢端溶骨症、肝血管肉瘤。聚四氟乙烯在热加工时,工人因吸入热分解产物而引起聚合体烟尘热,甚至因吸入剧毒的热分解气体(光气、八氟异丁烯等)而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此外,高分子化合物的添加剂如增塑剂、稳定剂和颜料等,大多与聚合物的高分子仅是机械结合,可从内部逐步移行至表面,从而接触人体或污染水和食品等,使人长期受到慢性影响。因此,用塑料制品长期存放食品是不太安全的。
        根据目前所知,在接触某些有毒原料、单体、添加剂或热解产物,可产生如下几种表现:
        1、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的苯乙烯、氯苯、三氯乙烷、环己酮等,可引起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严重者可有步态不稳、视力模糊、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抽搐;严重者可引起呼吸抑制。
        2、甲醛、异氰酸酯等可引起流泪、眼结膜红肿、流涕、喉痛、胸闷及咳嗽等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支气管炎、肺炎或中毒性肺气肿。
        3、如果在生产中不注意预防,而长期接触较低浓度的有毒物质,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表现,如头晕、头痛、失眠、食欲减退、健忘、多梦等现象。
        4、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如酚醛树脂、氨基树基和环氧树脂在生产中,酚、甲醛或环氧氯丙烷等均可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或湿疹。轻者表现为水肿性红斑、丘疹,稍重者尚可有水疱或局部坏死。继续接触,皮肤损伤可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直接接触丙烯腈液体,可引起疱疹,愈合后残留色素沉着。长期接触糠醛的工人,在手和脚上有黄色色素沉着,但对皮肤无损害。
        高分子化合物中毒的预防,在于做好抢救急性中毒事故的充分准备。安全技术部门要从工艺改革和“三废”综合利用着手,以根除毒害。同时采取必要的密闭通风措施,建立设备维修、安全操作、空气中毒物浓度测定和定期健康检查等制度。工人要学习防毒知识,合理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积极配合安全技术和医务部门做好防毒工作。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