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庄煤矿“人本安全管理模式”介绍之一
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煤矿,于1962年建成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20万吨,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第一座大型矿井,1989年矿井实施改扩建,设计生产能力增加到180万吨,现实际生产能力已达到200万吨。目前,全矿在册职工近8000人。
面对职工人数众多、开采难度加大、生产系统复杂、安全难以把握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协庄煤矿努力提高职工的自主安全意识,积极开展了以“我”为中心的正向引导教育,探索出了一种新的
、管理模式。
一、 正向引导教育的产生
煤炭企业虽然在
工作上的投入很大,但是,现场违章作业的现象却难以消除,事故隐患依旧大量存在。怎样才能把安全压力传递到每个操作工人,解决“上急下不急”的问题,怎样进行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控制,抓好动态的现场安全管理……带着这些问题,协庄煤矿进行了认真的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职工有不少错误的想法和思想倾向,比如:“抓安全的力度越大越容易出事”、“安全抓得太紧,会影响生产”、“安全处罚太狠,工人见了检查的就紧张,都不会干活了”……针对这些奇谈怪论和“安全噪音”,协庄煤矿提出了“抓安全,首先要抓思想、抓认识、抓本质”的管理理念,主要做法是实施以“我”为中心的安全正向引导教育,以一种新的
模式为切入点,解决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错误认识问题,使“人人参与安全管理”成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二、 正向引导教育的丰富内涵
所谓“正向引导教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依据企业职工的“情感”接受能力,对职工进行安全“亲情”感染教育和正面操行的引导。正向引导教育突出“我”这个教育主体,积极倡树以“我”为中心的安全理念,达到“以思想上的安全保证行为上的安全”的目的。
传统的安全管理和教育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安全工作基本上是由上而下逐级发文、开会安排,形成了“上急下不急”、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状,其影响力和效果逐步衰减;且以“处罚”为主管主线,职工有逆反心理,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二是由于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控制人的行为首先必须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内因”是决定性因素。过去,对于安全管理,职工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参与,这种外部动力无法有效解决动态中的安全问题。三是没有把职工置于安全生产的核心位置,且教育的内容陈旧、形成呆板,对职工缺乏吸引力,从而也制约了
的效果。
协庄煤矿实施的正向引导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极具“人情味”的教育命题,比如“我要维护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为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我坚持正规操作”、“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对家人的犯罪”、“我要当个文明安全矿工”等。“情融于理、触动心灵”是正向引导教育的突出特点。
三、 正向引导教育的实施效果
协庄煤矿实施的安全生产正向引导教育分矿井、区队、个人三个层面全面展开,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正向引导教育使协庄煤矿的安全工作走上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轨道。在广为宣传、积极引导的同时,矿上组织了“推行正向引导教育,确保实现安全生产”的万人签字活动,由于深受欢迎,广大职工踊跃地将自己的名字写在了签字条幅上。
“揣一脚、骂两句”曾是区队安全管理工作中常见的景象,而这时“三违”人员最常见的回应是“瞪几眼”,抵触情绪很大。正向引导教育使区队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他们开始注重人的思想工作与管理效果了。各个区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制定了独具特色的教育命题,使正向引导教育向纵深发展。生产准备队向全矿发出了“我不违章、我要安全”的倡议书,字字动人、句句感人,各区队反响强烈,积极响应。职工普遍反映: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拥有健康才能拥有希望。
正向引导教育使安全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广大职工切实认识到健康权和生命权是做人的最根本的权力。企业及职工的行为时刻在“安全”与“健康”概念的引导之下,形成了协庄煤矿特有的安全文化氛围。
袁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