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各种安全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20世纪40年代,杜邦提出了“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年发展中,很多人认为事故总是要发生的,不可能避免它的发生。杜邦认为这样的思想并不可取,一定要树立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理念,因为事故是在生产中发生的(事故不一定只在生产中发生。在杜邦的安全理念里,哪怕是办公室,也会有发生事故的隐患。),而随着人的重视、技术的进步、检查的到位、管理的提高,这些事故一定是有办法防止的。
如果把人的不安全行为称为“违章”,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称为“隐患”,那么“违章”一旦遇到“隐患”,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但如果消除事故链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就能防止事故的发生。美国的海因里希统计分析55万起事故结果表明,每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前,平均发生过29起轻伤和300起无伤害事故,这就表明造成人身伤害事故之前,有多起轻伤和未遂事故是最普遍的,因此预防事故的着眼点不是伤害事故,更不是死亡事故,而是无伤害事故,即事故前兆。只有尽早尽多地检查发现事故前兆,并加以控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认识,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跳出“发生事故就是整改继而检查,再发生事故依然是再整改再检查”的不良循环。提前做好各种安全检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做到“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防止事故发生。
第一、要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能有丝毫懈怠。检查工作要积极主动,全员参与。要有不厌其烦、细致入微的工作精神。没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过程,只想急于求成、立竿见影,到头来事与愿违,事故不断。
第二、要培养专家型人才,做到专业检查。如果安全检查只盯着“卫生问题”,检查变成观看,检查的效果就微乎其微。我们的各级检查人员要向专家型方向努力,要肯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要多深入生产现场,摸清情况,查明问题,找准原因,对检查范围的安全状况,要有量化分析,胸中有数。让每一次检查出的问题都能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不断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第三、各级管理人员要带头研究新情况,查找新问题,出思路,出对策,持续改进和加强这项工作。要从公司到车间、班组建立一套层层检查、整改、验收的预防体系,公司已成立专门的检查组,每周五进行一次检查,下发检查通报,但要对整改及时进行验收。各车间要成立安全检查小组,每周对车间进行详细的检查一次,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上报安全科进行协调处理。同时,重奖在工作中发现和避免重大隐患的员工,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从上到下的安全预防体系,从而堵塞安全漏洞,防止事故的发生。
第四、要以坚持强化现场管理为基础。一个企业是否安全,首先表现在生产现场,现场管理要细致,如杜邦公司就规定上楼梯不扶扶手每次处罚50元,将如此一个简单动作都纳入了安全管理。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加强现场管理和生产过程监督,下大力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强对人员违章现场处理,不断规范现场作业行为,推行标准化,按“规定动作”操作,将安全工作真正从事后分析转移到过程监督中,实现安全管理关口前移,使员工在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严密的监督监控管理中,没有违章的条件,才是扭转不安全局面的有效措施。
第五、要坚决、彻底地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明火可不可怕?但“隐患险于明火”!“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不起眼的违章行为,细微的事故隐患,如果不能及时查出并彻底纠正和消除,天长日久,就会“有感而发”,导致伤亡事故的发生。1984年12月2日,印度博帕尔市郊一农药厂的甲基异氰酸盐外泄,甲基异氰酸酯贮罐上的自动安全阀失灵(隐患),事故阀未能发挥作用(隐患),安全阀破裂,导致大量气体喷出。最后一道防线是将排放的气体烧掉,但火炬又未能点燃(隐患)。因为这些隐患没有消除,从而造成大量毒气外泄,覆盖范围达25平方公里,造成2500多人丧生,20余万人中毒受伤且其中大多数人双目失明致残,67万人处在毒气的威胁下,成为世界工业史上罕见的重大伤亡事故。真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总之,安全涉及到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到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因此,生产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侯的动态安全管理。只抓住一时一事、一点一滴,简单草率、一阵风式的安全管理,是走过场,是形式主义,是做不好安全工作的。我们只有立足本职,加强学习,从小事抓起,从自身做起,长期的、坚定的贯彻执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方针,才能实现公司长期、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