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安监局《关于加快推进非煤矿山领域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甘安监管一〔2017〕114号)、《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转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煤矿山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安监管一〔2017〕158号)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市非煤矿山领域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构建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重大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遏制非煤矿山领域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为基础,从源头上系统辨识风险、分级管控风险,努力把各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消除和减少事故隐患;以隐患排查和治理为手段,及时找出风险管控过程中出现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坚决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发生之前;以科学预防和精准监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分级监管和属地管理制度,针对高风险和存在重大隐患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矿山、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安全监管,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等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二、基本原则。
——试点示范原则。市安监局确定甘肃省天水李子金矿有限公司和甘谷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武家河大理石矿为市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点企业。各县区要按照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创新,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紧盯较大以上风险、各类事故隐患,确定相应的试点企业,指导企业建立安全风险受控、事故隐患自治的双重预防机制和运行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风险优先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紧盯单班井下作业人数50人及以上、开采深度800米及以上、“三下开采”的地下矿山,边坡高度超过200米的露天矿山,堆置高度200米以上的排土场和排洪设施严重损坏的尾矿库等重大安全风险,通过科学辨识评估和严格分级管控,筑牢非煤矿山领域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系统防控原则。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综合研判,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道防线,全面建立覆盖矿山企业和外包施工单位,覆盖矿山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关闭全过程,覆盖重点设备设施、重点岗位、重点工序和重点部位的双重预防防控体系,努力把风险管控挺在隐患之前,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之前。
——全员参与原则。要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各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和每个具体工作岗位,组织全员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教育培训,开展全员、全天候、全过程的安全风险辨识,落实风险管控措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人人有责。
——持续改进原则。要通过辨识风险、排查隐患,落实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责任,实现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消除的闭环管理。要将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工作有机结合,定期评估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情况,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促使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分级管控原则。企业要对辨识的风险和排查的隐患实行分级管控,强化对较大风险的管控和各类隐患的治理,实现风险可控、隐患可防的目标;各县区安监局要对辖区内非煤矿山企业实行分级分类、差异化动态监管,明确监管重点,落实针对性监管措施,提升科学化、精准化监管水平。
三、目标任务。
至2017年底,市级确定的试点企业要初步建立“风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科学分类、过程控制、持续改进、全员参与”的系统管控体系,形成安全风险受控、事故隐患自治的双重预防机制和运行模式,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进全市非煤矿山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各县区安监局在企业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科学评定每家矿山的安全风险等级,绘制本区域非煤矿山“红橙黄蓝”安全风险等级电子分布图,完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形成企业安全风险自辨自控、隐患自查自治,政府领导有力、部门监管有效、企业责任落实、社会参与有序的工作格局,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夯实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的坚实基础。
四、精准实施
(一)、准备阶段(2017年8月25日-9月10日)
1.健全工作机构和制度。要建立包括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班组长、员工代表(经验丰富的员工)在内的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制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实施内容、责任部门、保障措施、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等,牵头组织各部门分岗位、分工种开展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体系。企业自身技术力量不足,首次辨识可聘请外部机构或专家帮助开展相关工作。
2.开展全员教育培训。要组织对全体员工开展关于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辨识评估方法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技巧与方法等内容的培训,使全体员工真正树立起风险意识,掌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知识,具备参与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基本能力,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要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其具备辨别工作场所的危害与风险、环境因素与影响;区分固有危害、行为危害和程序危害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并将相关知识和理念传播给全体员工,确保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收集相关信息。要充分挖掘确认相关资源信息,为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提供必要的外部和内部基础资料。一是外部信息。企业适用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性文件以及安全监管要求;企业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矿山企业供应商、承包商以及矿山周边企业、居民等相关方和矿山企业的关系,相关的诉求和安全风险承受度;国内外同类发生过的典型事故情况。二是内部信息。企业管理现状,各阶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经验;普通员工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生产工艺流程、作业环境和设备设施情况;建设、生产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勘查、设计、评估评价、检测检验、专项研究、实验报告等;企业成立以来的事故情况。
(二)、风险评估阶段(2017年9月11日-9月25)
1.合理划分风险单元。要对现有的生产系统、设备设施等进行全面梳理,按照管理层次(岗位、班组、车间、厂矿、企业五级)或生产系统(地下矿山:开拓、采矿、提升运输、防排水、通风、供配电、充填、压气、通讯、供水消防、工业场地、排土场等;露天矿山:开拓运输、采矿(穿孔爆破)、边坡、供配电、防排水、排土场、工业场地及周边环境等;尾矿库:放矿筑坝、坝体(包括排渗)、排水、回水、周边环境等)划分风险辨识和评估单元,其中岗位单元是安全风险评估的最基本单元。
2.全面辨识各类风险。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全体员工特别是生产一线作业人员从作业活动、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岗位人员、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辨识。要突出关键岗位或危险场所,尤其是采掘、提升、爆破、通风、排水等关键岗位和大面积采空区、乘载人数30人以上的提升罐笼、边坡高度200米以上的露天矿山高陡边坡、堆置高度200米以上的排土场边坡、排洪设施不畅的尾矿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矿山采掘工作面、深部矿井岩爆区域等危险场所的安全风险辨识,将风险影响因素、成因、可能的影响范围和事故类型查明,将其作为管控风险、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的重点。
3.开展风险评估分级。在全面辨识安全风险的基础上,要认真分析风险导致事故的条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的等级。安全风险等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四级,分别采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推荐企业采用LEC评价方法,按照风险(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X人员于危险环境中的暴露频次(E)X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C),计算安全风险分值,确定安全风险等级。
在确定每一项安全风险等级的基础上,还要按照短板原理(选择评估单元中安全风险的最高等级作为该评估单元的安全风险等级)或综合加权的方法确定各岗位、各生产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
LEC风险评估法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可能性 |
系数 |
极不可能(>1次/30年,只是理论上的事件) |
0.2 |
可能(1次/20年) |
0.5 |
有可能(1次/10年) |
1 |
不经常(1次/3年) |
3 |
会发生(1次/6个月) |
6 |
发生(1次/周) |
10 |
人员于危险环境中的暴露频次(E)
暴露频次 |
系数 |
很少(≤1次/年) |
0.5 |
较少(2-5次/年) |
1 |
有时(1-2次/月) |
2 |
频繁(1次/周) |
3 |
过繁(1次/天) |
6 |
连续(>2次/天) |
10 |
事故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C)
严重程度 |
系数 |
轻微伤级 |
2 |
轻重伤级 |
6 |
致命性级(1-2人死亡) |
15 |
较大伤亡级(3-9人死亡) |
40 |
重特大伤亡级(10人及以上死亡) |
100 |
安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风险计算分值 |
风险程度 |
风险等级 |
风险预警色 |
D>320 |
重大风险,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 |
Ⅳ |
红 |
160≤D<320 |
较大风险,可能发生较大事故 |
Ⅲ |
橙 |
70≤D<160 |
一般风险,可能发生一般事故 |
Ⅱ |
黄 |
0≤D<70 |
低风险,可能发生轻重伤事故 |
Ⅰ |
蓝 |
4.制定风险管控措施。针对辨识出的每一项安全风险,要从管理、制度、技术和应急等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消除、终止、替代、隔离等措施消减风险或采用管理和监控手段监控风险,确保每一项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要重点抓好高风险工艺技术、高风险设备设施、高风险材料和高风险岗位的防控,抓好中毒窒息、火灾爆炸、透水、坠罐跑车、大面积冒顶、尾矿库溃坝、硫化氢中毒等风险防控,抓好外包队伍施工、井下动火作业等环节的风险防控。要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加强远程监测预警、自动化控制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严格执行设备定期更新,及时淘汰落后工艺装备。
(三)风险分级管控(2017年9月26日-12月5日)
1.实施风险分级管控。要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制度,明确各等级安全风险相对应的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人员分级管控的范围和责任,将责任分解到与生产过程相关的领导、部门、车间、班组的每个人。要重点关注和管控较大以上安全风险,对于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应实施多级联合管控,确保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有效遏制较大事故。要加强岗位风险管控,员工进入作业岗位时,必须对岗位的安全风险状况和各项管控措施进行安全确认,并进行班组危险预知、设备检查等活动,消除不规范行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岗、管控到位。企业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要做好安全风险预知预控的复核检查,确保管控措施有效落实。对岗位出现的异常情况或临时生产活动应立即进行现场风险分析,制定相应对策措施,在管控措施落实后方可进行后续相关活动。
2.强化检查督促落实。要根据工作实际要求和职责分工,从矿级领导、车间(部门)领导直至班组长,层层带头示范,级级传导压力,逐月对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在日常管理中对相关单位、责任人通过查阅相关记录、抽样检查、现场考试等方式,对其安全风险管控认知、岗位风险识别、管控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检查,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检查记录应真实、准确、可追溯,确保各项风险管控措施落到实处,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
3.加强变更风险管控。结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金属非金属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重大变更范围》,凡是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和关键设备设施发生变更,一律要重新开展全面的风险辨识,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凡是企业组织机构发生变化,一律要评估、改进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制度措施,落实责任主体,确保风险可控、隐患可查;凡是企业发生伤亡事故,一律要对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运行情况进行重新评估,针对事故全链条修正完善双重预防机制各个环节;对于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工作面、生产巷道、运输道路、边坡、尾矿坝等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作业场所,应随变动情况适时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并及时调整管控措施。
4.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管控之后,要建立风险清单,风险清单应包括风险名称、风险位置、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主体、管控措施等内容。企业要对辨识的重大安全风险登记造册,对重大风险存在的作业场所或作业活动、工艺技术条件、技术保障措施、管理措施、应急处置措施、责任部门及工作职责等进行详细说明,并及时上报各县区安监局。
5.建立风险公告制度。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矿山入井(坑)口、交接班室等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见示例)。将危险有害因素、事故类型、后果、影响范围、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处理方式、措施落实责任人、有效期、报告电话等信息标识清楚,公告内容应及时更新和建档。要结合已推行的重点岗位安全操作责任清单,制作重点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见示例),标明岗位安全操作要点、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别、管控措施及应急措施等内容,便于员工随时进行安全风险确认,指导员工安全规范操作。要将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作为岗位人员安全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基础资料之一,并在应用中不断补充完善。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风险公告栏(示例)
序号 |
岗位 |
风险因素 |
事故 类型 |
后果 |
影响 范围 |
风险 等级 |
管控措施 |
应急措施 |
责任人 |
有效期 |
报告电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非煤矿山重点岗位风险告知卡(示例)
岗位名称:
工作 内容 |
|
工作 场所 |
|
||
危 险 有 害 因 素 |
|
事 故 类 别 |
|
管 控 措 施 |
|
|
|
|
|||
|
|
|
|||
|
|
|
|||
|
|
|
|||
应急措施 |
|
6.绘制安全风险分布图。要根据风险评估分级的结果,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的生产区域,在矿区总平面布置图、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尾矿库周边环境图等图纸上绘制全矿“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并用信息化手段将矿山内部各生产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展示出来。对于重要单元或区域,可根据风险管控的需要绘制单独的风险分级分布图,如对大型复杂系统,可按生产中段平面分层绘制。
7.深化隐患排查治理。要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隐患整改不落实追责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主动排查治理隐患的自觉性。要开展全过程、全天候的隐患排查治理,突出防范中毒窒息、火灾、透水、坠罐跑车、冒顶片帮等重点事故,突出井下采掘、提升、运输、通风、防排水、供配电、防灭火等重点系统,对排查出的隐患做到资金、责任、时限、措施、预案“五落实”。要强化重大安全隐患督办核销,对照《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规定的非煤矿山重大安全隐患标准,及时向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排查的重大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分级负责、领导督办、跟踪问效、治理销号”制度。
8.完善闭环管理制度。要完善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建立自查、自改、自报事故隐患的信息管理系统。要建立健全事故隐患闭环工作机制,实现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报告、销账等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要从排查发现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措施、验证整改效果等环节实现有效闭合管理。要建立完善事故隐患登记报告制、事故隐患整改公示制、重大事故隐患督办制等工作制度,使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完毕都处在监督管理下,使排查治理工作成为一个“闭合线路”。
9.强化实施绩效考核。要制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绩效考核办法和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依据检查结果,重点从风险评估与实施职责落实、风险管控流程覆盖的深度和广度、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企业实际安全绩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必要的奖惩激励,确保按进度计划完成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任务,实现双重预防工作绩效。
(四)、总结提升阶段(2017年12月6日-12月31日)
1.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信息化平台和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建立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信息平台,构建完整的安全风险数据库,开发与安全风险管控相适应的处理模块和表单,将风险类型、风险等级和相应管控措施清单,以及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安全风险辨识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安全风险事件库、安全风险辨识方法模型库、相关标准等)包含其中,并逐步将信息平台与相关单位和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终端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企业安全生产信息与政府及各部门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逐步实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实时监控,以及对企业安全风险的实时感知,实现事故后治理向事故前风险管控的转变。
2.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针对日常和定期检查中发现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及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要认真分析原因,剖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中存在的制度漏洞和管理缺陷,对发现的偏差及时逐项纠正,确保实现双重预防机制的持续改进和闭环管理。要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与隐患排查治理、安全标准化建设有机融合,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通过隐患排查治理,查找风险管控措施的失效、缺陷或不足,完善风险分级管控措施,降低事故发生风险;通过标准化体系规范运行,推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循环改进,促进双重预防机制有效实施。
五、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
(一)科学评定风险等级。要结合已经实施的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监管,在企业全面辨识安全风险、完成评估分级、落实分级管控措施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安全业绩、安全标准化、固有风险、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等因素,重新评定矿山安全风险等级,及时调整、转换原风险等级(A、B、C、D四级分别对应低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高风险及蓝、黄、橙、红四种颜色标示),并按要求进行公告。
(二)重点关注固有风险。各县区安监局在评定矿山安全风险等级时,要重点关注以下固有风险:
1.地下矿山:单班井下作业人数50人及以上、开采深度超过800米、“三下开采”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或者周边环境复杂。
2.露天矿山:边坡高度超过200米以及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或者周边环境复杂。
3.尾矿库:坝体稳定性验算结果不符合设计规定、干滩面积太小、侵润线太高、排洪设施严重损坏或堵塞以及库址地质条件或者周边环境复杂。
(三)落实区域风险管控职责。各县区安监局在对辖区内企业安全风险评级的基础上,依托现有安全生产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绘制本地区企业安全风险分布图。要按照“分区域、分级别、网格化”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自的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市级安监部门负责较大风险以上矿山企业的安全监管,县级安监部门负责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矿山企业的安全监管,省级安监部门负责督促指导市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采取风险管控技术、制度和管理等措施,把较大以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
(四)实行差异动态监管。各县区安监局要结合自身监管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计划,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区域、企业确定不同的监督检查频次、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实施差异化监管。要定期对辖区内各区域、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动态确定风险等级,并相应调整管控措施。要紧盯较大以上安全风险,落实重点安全监管措施,确保较大以上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要采取“双随机”、突击暗查、交叉检查、联合执法、专家会诊、等方式,指导督促企业有效防控各类安全风险,全面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推动企业加快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五)着力加强源头管控。要严格安全准入条件,对达不到最小开采规模、位于自然保护区等的非煤矿山一律不予许可审批;严格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新改扩建非煤矿山建设项目不得采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与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审批、安全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强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六)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要以全省安全生产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为契机,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等安全生产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及社会服务组织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针对高风险和存在较大以上隐患的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加强远程监测、自动化控制、自动预警和紧急避险等设备设施的使用,提升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安监局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安排部署,成立以一把手为组长、业务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业务骨干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采取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骨干专门抓的工作模式,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要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步骤,落实责任,加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紧紧围绕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点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安全专项整治,推动各项标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
(二)、强化示范带动。各县区安监局要督促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熟悉掌握企业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办法、风险管控措施,以及隐患类别、隐患排查方法与治理措施、应急救援与处置措施等,提升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要大力推进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积极探索总结有效做法,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强化示范带动。
(三)、强化舆论引导。各县区安监局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具体要求,推广一批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的先进典型,曝光一批隐患突出、事故多发的企业,为推进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创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促检查。各县区安监局要加强对企业构建双重预防机制情况的督促检查,积极协调和组织专家力量,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于每季度20日前将本季度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阶段性进展情况上报市安监局监管一科。要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作为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对消极应付、工作落后的企业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