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管理杂谈>> 电力安全>>正文

科学的安全管理与电力可持续发展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1月21日

 电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发明之一。百余年来,电从爱迪生的试验室走向千家万户,从小小的直流发电机到超临界上百万千瓦的交流发电机组,庞大的电网和强劲的电能,把人类从漫漫长夜豁然带入到了高度现代文明的新时代。并由此衍生、开创和推动一系列新型产业蓬勃兴起,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时代,电能已成为全社会须臾不可缺离的特殊产品和商品。
     据有关权威预测,从1990 年到 2050 年,我国主要的能源需求将增加 3 倍以上,电能的需求将增加 7 倍以上,要满足电能提供和主要能源供应的计划需求,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应对这一挑战的前提是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电力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供电紧张问题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据测算,2004年预计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20900亿千瓦时左右,同比增长将超过10%。在严峻的供电形势下,电力安全问题显得极为突出。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电力安全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就电力的安全来说,不仅要关注当前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而是要关注确保电力持续稳定供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因为,大规模的拉闸限电本身不仅是电力行业,甚至是我国能源供应不安全的严重表现。
     如此可以得出这样的思路:
     电力安全--电力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能源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电力的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对电力生产与运行的要求,而是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而论之,电力的安全管理问题,也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进行新的审视,树立科学的安全管理观。根据以上分析和思路,本文结合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从对传统安全管理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按照电力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阐述科学的安全管理的几点看法。
     科学的安全管理必须有“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底蕴
     “安全文化”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全世界兴起并广为流行的新概念。在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今年我国安全月的主题“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就高度体现了人性化的安全文化理念。全国各地在围绕这一理念所开展的各种安全活动中,无不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在不断增强可持续性的目标前提下,改善技术风险和现场安全管理,以减少能源生产危险的三个关键因素是:技术先进,组织有效,态度行为认真。其中,态度行为认真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内涵,是每个员工敬业精神、职业纪律、工作准则、操作标准是否对安全负责的集中体现;组织有效是安全文化在 中的纽带,包括了基于安全的制度体系、降低风险的控制体系、持续改进的纠正和预防体系;技术先进是安全文化在科学进步中的渗透剂,反映了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水平必须与现代化的装备水平保持同步和协调,作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的电力企业尤应如此。现代安全管理意识到:人的安全责任愈是重要,愈要重视从技术的层面解决更多的不安全隐患,要充分依靠现代科技进步来弥补或消除人的失误和缺陷。只有在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全面提高安全的科技含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安全。
     以上三个因素集中体现的“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既重视了安全首先保障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更强调了保障安全的第一要素同样是人。清晰了这一点,“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才有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安全文化的建设才能摆脱从少数人推动的尴尬局面到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生动局面上来。
     科学的安全管理必须有健全有效的
     安全管理应是以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为基础、职责明确、相互协调、高度统一的科学体系。长期以来,受粗放型和行政式管理的影响,许多企业的安全保障和安全监督在职责和体系上相互混淆,造成了保障和监督都不力的现象,很值得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
     安全保障体系是建立在全员参与的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季节环境变化引起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全方位控制为基础的 。对电力企业来说,安全保障体系的作用在电能生产和提供的全过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运行检修人员都负有十分重大的责任。
     安全监督体系则是针对安全保障在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以及持续改进上实施监审、督察和考核的 。负有对人的行为、物的状态、环境危害因素等进行监控以及对各类异常、障碍、事故苗头和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置的重要职责,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的卫士。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在总结生产运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十分严密的安全组织措施、岗位安全职责、安全技术措施、预防事故措施以及应对各类危机事件的应急预案等等。讲究的是横到边、纵到底的安全防范。但从安全 的规范性、科学性来说,安全保障和安全监督在管理界面上仍存在概念混淆、责权不明、工作难以到位的现象。很多企业把安全保障方面的工作交由安全监督部门来做,造成了生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责任感淡化,工作被动,甚至形成了安全保障就是安全监督部门的事的思维定势。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安全监督变成了救护队、救火队。监督变成了自我监督,一人兼做运动员与裁判员。其后果既不利于安全保障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也不利监督体系作用的发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