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安全,就没有小康社会。树立安全理念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领导人的客观要求。 基本概念 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安全是指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消除了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职业危害或设备、财产损失的条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安全健康。广义的安全是指除了一个地方和单位的生产经营安全外,还包括这一地方和单位的治安安全、生活安全等。对于社会而言,还包涵公众场所安全、旅游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自然灾害的防范、家庭安全等。 20世纪十大生态灾难之一的伦敦大雾事件,4天时间造成4,000多人丧生。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周围1,000平方公里受到了污染。这些既是特大安全事故,又是一场环境灾难,其共性不言而喻。1999年4月在巴西圣保罗召开的第15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与会代表达成的首要共识就是职业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确立大安全观是现代领导人必备素质 (一)保障人们的生命权、生存权是现代领导人的天职 人生下来就有生存的权利,有了生存权,才能追求发展权、自由权、民主权,否则一切都是一句空话。世界各国均用立法形式来保障人的生存权、生命权。我国《宪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以及各类人的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等等,均对人的生存权、生命权做了明确规范。各类国际组织也以公约、条约等形式来保障人的这一基本权利。我国于2001年批准加入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中明确规定:“各缔约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要保证安全和卫生的工作条件”。依法尊重人的生存权、生命权,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尊重人对安全的基本需要,这是对任何一名现代领导人最起码的要求。换句话说,是领导人的天职。 (二)安全与健康是一个地方和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 人才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以人为本”方可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对人的生命、健康、财产和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只有这样,方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人的士气。“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对于“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一大进步。“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依据一个基本假设,人是“经济人”,只要给人更多的劳动报酬,就可以创造经济奇迹,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1927年至1932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梅约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称为“霍桑实验”)。经过5年多的研究得出结论:职工的士气、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决定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决定于职工与管理人员以及职工与职工之间是否有融洽的关系。物理环境、物质刺激只有次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梅约创立了“人群关系理论”,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认为人是“经济人”的假设是不妥的,工作条件、物质利益并不是决定生产率的第一位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人有更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生产率,关键在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管理思想,强调人的作用,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管理重心从“以物为本”逐步地走向“以人为本”,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资源的现代企业管理新理念。 (三)确保安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安全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名成熟的投资人,安全是他选择投资区域和项目的前提条件。人们投资具有双重目标,一是确保投资安全,二是获取最大回报,二者不可缺一。如果一个地方经常发生突出性的事故,易给人们造成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这个地方就不可能成为各类资源的聚集地(包括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其经济发展是会受到影响的。 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发生毒气泄漏事件,45吨剧毒物泄漏,造成2,500人丧生,4,000余人濒于死亡,5万人双目失明,10万人终身残废,近20万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为这一事故,工厂无限期停产。我国广西南丹县大厂矿区是以锡为主的特大型矿床,储量大、品位高、经济价值巨大(潜在价值700亿元)。多年来非法开采和乱采乱挖损失的矿石量达304万吨,占总矿石量的32.05%,造成资源巨大损失;造成人员伤亡,2000年矿山企业因工死亡259人,2001年1~7月份死亡264人,其中“7.17”重大透水事故死亡81人;造成环境破坏,尾矿处理不规范,50个尾矿库,大都没有规范设计,水土流失严重,且常形成泥石流。这些事件均造成了经济发展链条的中断。 (四)确保安全是降低投资风险的需要 安全投入是不能省却的成本。安全投入就是为了保障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确保整个投资过程不中断,资本能够安全收回。世界各国无不高度重视安全投入。据国际劳工组织专家调查,发达国家安全投入约占整个GDP的3.3%;发展中国家安全投入约占整个GDP的1.5%;我国的安全投入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还有较大差距,安全投入还不足GDP总量的1%。正因为安全投入不到位,该建设的安全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防护装备没有保障,到期急需更新的设备无法更换,各类安全投入欠账太多、太大,这是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 安全投入从所起作用分为安全设施的投入(工程技术性)和劳动保护的投入(个人防护性);从投入阶段分为预防性投入与整改性投入。预防性投入就是按照“三同时”的原则,在项目建设的同时,投入一定的资金,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以及安全工程技术要求采取的事故控制和预防措施所需要的投入,是项目总投入中的一部分,属于事先的投入。整改性投入,是发现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后进行补救的一种投入,属于事中和事后的投入。根据安全经济学家的研究,两者的比例关系为1:5。2002年6月20曰,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城子河矿发生瓦斯爆作事故,死亡124人,经济损失巨大。事先监管部门连续发了七次整改通知,均没有引起重视,结果造成特大恶性故,事后全矿停业整顿,其整改性投入远远高于预防性投入。 (五)确保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三大职能:效率、公平、稳定。在这三大职能中,“效率”要讲可持续发展;“公平”要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安全与健康的权益;“稳定”要求社会和企业都不能出现突发事件。可见每项职能都包含着安全,安全是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能。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安全状况如何,体现了这一地方和单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也体现了这个地方和单位领导人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如果一个地方和单位经常发生突发性的安全事故,就没有理由说这里管理得很好。 确保安全是现代领导人的必然选择 (一)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放到首位 事前的预防及防范方法胜于和优于事后被动的救灾方法。预防为主是保证安全最明智、最根本、最重要的安全哲学方法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墨菲认为,出现的风险都是你想不到的,也就是常言的意外,预料之外。想到的一般不会发生,发生的都是没有想到的。按照“墨菲法则”,为了预防事故,预防意外,就要进行预想,预想越充分,预防就越有放。 (二)实行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确保系统安全 按照现代管理科学的系统原理,要实现大安全,就必须进行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系统理论要求现代领导人从地方和企业整体出发,而不是从某一个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整体效应上。这就要求:①领导人在制定总体目标时,要把职业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作为整体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②要从职业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角度进行一番充分的调查研究,切实弄清与三者的相关要素及其联系,并进行系统安全性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找到危险性因素以及构成危险的原因;③通过分析,找到管理上的缺陷,采取对策,消除和控制隐患,实现本质安全。 (三)积极推行职业安全健康 模式 OHSMS管理模式是职业安全健康 的英文缩写,目前国际以英国标准学会、国际质量保证局、国际安全管理组织等13家国际组织联合发布了OHSAS18000《职业安全和卫生 -规范》等系列标准。我国国家经贸委1999年10月发布了《职业安全卫生 试行标准》,由6个一级要素和15项二级要素构成,主要内容一是领导人的安全承诺;二是提出明确的安全目标和方针政策;三是建立组织机构和明确责任人,落实安全责任制;四是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五是建立应急反应计划;六是建立相应的监测和控制措施;七是事故调查处理和工作总结。应当在企业大力推行这一 ,确保安全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四)实施现代安全管理对策,实现本质安全 安全管理是指以国家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全社会的安全状况实施有效制约的一切活动。其管理的对象是从业人员、生产的设备和环境、生产的动力和能源、管理的信息和资料。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具体来说有三大管理的对策,即 的对策,就是对员工进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从而防止人为的事故,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工程技术的对策,就是尽量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从硬件上达到技术所要求的安全生产科学标准,实现“物”本质安全;安全管理的对策,就是通过科学管理和强制管理使员工、技术、设备和工具、生产环境等各种安全系统要素得到有机的协调,实现系统的本质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