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第二个“全国安全生产月”的浩大声势,今春的安全宣教品市场显得格外热闹。新入市的各色机构如“雨后春笋”;新上市的产品“五花八门”;各种广告、订单,铺天盖地;南腔北调的推销电话震耳欲聋。价格互相攀比着一路下滑,折扣和奖励你争我赶地一路飚升。乍眼看去,满园春色;细品起来,似乎春风、春雨、春色中还夹杂着不可回避又着实让人不太喜欢的“青春痘”。这种只有“青春期”才会有的病让人脸上发痒,心里难受。试举几种,请您给把把脉,看看是否为“病”。 1.从国家到地方,各种担负一定政府职能的宣教机构准备出一大堆“宣传用品”。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办起来就变了味。利用各种“文件”、“准文件”、“会议”、“准会议”的方式,给各地“摊派”。单就“摊派”二字,本无可厚非。如果是无偿的、公益的摊派,即对社会有益,企业也欢迎。可问题是出在“有偿”的、“收费”的“摊派”。这种用“计划”的思路搞“市场”的做法,实在是逆大潮流而动,不但不受欢迎,还增反感。您说这是不是有毛病? 2.某些机构用搞公益活动的名义搞各种比赛、评奖。一旦入围,作品的知识产权或使用权就归主办单位所有,并用于商业化的活动中。作者只能领到少量的“奖金”,主办方用其作品制成产品再变成商品,再摊派发行。其中产生的各种权益都与创作者无缘。您说这合理吗? 3.今年新增的各种公司、中心、服务部、书店等,确实不少(大概有十几家)。可是推出的产品品种却没有见增加。几乎都是模仿一些老公司的产品,而且质量还很差。例如某家公司出的挂图,居然有“防火、防爆的事故预防”这种病句大标题。一套挂图6、7张,内容来回重复,甚至一个名词解释加个漫画就要卖5元一幅,35元一套。您说这黑不黑? 4.不少公司发行的产品属新瓶装老酒,东拼西凑,过时的、废止的、乃至错误的内容俯仰皆是,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不仅如此,这些公司的产品大多没有正式出版号,严格讲应属非法出版、非法销售。 5.有的公司在今年3月份才仓促注册。租一间小房(只租三个月),寄一批订单,先收预付款或全款,可产品还没有印。这类公司只“服务”外地客户,不与本地客户联系。您想想,这里面有猫腻吧?估计等您真找他要东西时,它已是人走楼空了。 6.在个别企业里,主管安全宣传教育的人士选择产品时,不是先考虑质量和宣传效果,而是看哪家公司的价格低、回扣高、礼品多。结果很可能图了小便宜,吃了大亏。该搞活动时,要么订的东西没到,要么拿出来一看不能用。您说这是不是挺窝火? 7.处于萌芽状态的安全宣教品市场,参与市场开发的人和机构不是把精力放在如何使其健康发展,如何建立企业信誉、产品品牌,如何提高竞争力,如何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而是只盯着一些蝇头小利,粗制滥造,捞一把算一把,以牺牲质量来降低成本,谋取高利。这种短期行为,不正是自己砸自己饭碗,自己断自己后路吗? 8.连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许多地方负责安全宣传的领导不敢接电话。电话铃一响,十有八九是死缠烂打推销宣传品的。如果参加会议就更惨了。一散会你就别想休息。打电话的,敲门的,都是劝你订购各种宣传品的。弄的人挺烦。这种推销方式是不是该变一变、创创新了? 列举了几种毛病,但并没有否定当前安全宣教品市场主流的意思。加强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这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方面。安全宣教体系是安全生产新机制中重要的支撑体系之一。这些都已经是上下一致的共识。据一份综合调查数据分析,现在企业在安全宣教上的投入趋势在逐年增加。其中每年增加30%以上的企业已占被调查企业的43%。每年市场上的安全宣教产品的销售额也以超过30%的幅度增长。应该说,安全宣教品市场(包括培训)或者说安全文化市场正在形成且日益繁荣。发展的前景也非常乐观。正是基于这种乐观态度,才更觉得参与这个市场供给和消费的主体们,应该一起下力气清除市场发育期的“青春病”,使之更公平、更公正、更透明,一句话,更成熟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