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管理杂谈>> 综合>>正文

整治隐患要敢于打破常规

作者:吴杨云  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7月09日

 整治安全隐患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要立行立改,做到整治隐患不过夜。它需要人们分析原因,找到办法,复查效果,完善制度和规程。

  笔者单位主要从事地震勘探施工,属于涉爆行业。职工们每天与雷管炸药打交道,从炸药运送装卸到发放、领用、包药、下药再到放炮,炸药和雷管及其引爆线都要经过七道工序,经过不同岗位职工的手。一旦有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和发生失误,就有可能引发爆炸事故……

  危险性大、危害程度高,是单位安全生产管理的风险特征。

  为了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笔者同单位生产职工一道找到了《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存在的缺陷,通过借鉴工程爆破安全技术参数如最小抵抗线、药量、起爆方式等,制定和完善了安全规程技术标准,推出“震源药柱+安全井深+正向起爆+堵塞+扣压沙袋”等六项安全技术措施,实现了60万炮零事故安全记录,事故风险由过去的1/万有望降低到1/100万。

  但是哑炮的安全处理,一直是困扰单位安全生产的一大难题。规程中明确规定,施工现场一旦出现哑炮,严禁在孔内打钻,将其掏出,应在距哑炮井口附近30—50厘米处另打孔另下药将其引爆处理。

  根据规程的规定,单位曾实施了该办法处理哑炮,但是其处理效果不符合实际,另下药后引爆不了哑炮。因为震源药柱的殉爆距离50cm,是在空气介质中进行的试验。单位现场负责人为了不给现场留隐患,曾采用人工掏孔的办法,来捞出埋在井内的炸药。但是由于炸药顶端为雷管和炸药引芯位置,一旦用力过猛,就会造成哑炮爆炸,危害施工人员安全。

  怎么办?有的人提出了炸药下到井底后不埋孔,一旦有哑炮出现另下药将其引爆。

  但是民爆物品的现场安全保管是地震勘探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另外,地震勘探炮点点距大,一般在50m左右,分散,不易现场看管。一旦炸药和雷管被盗,流失到社会,将会给社会带来无穷的隐患。但是通过埋孔将其堵实,出现哑炮又不好处理,让人进退两难。

  面对这一难题,笔者通过深入基层调查,发现处理哑炮的最大的难点是:

  一是人工成孔井壁不垂直,有倾斜现象,孔深在10m左右的炮孔,其斜度有的竟达1m左右,如果二次掏孔,不熟悉的人员竟掏不到准确的位置。

  二是下药时缺乏准确的井深记录,给后续掏孔人员处理哑炮不能提供准确的数字。

  三是下药后,炸药顶端与埋孔沙土介质之间缺乏弹性层和标志层。

  鉴于上述分析,笔者立足防范,通过借鉴50cm的震源药柱殉爆技术参数,提出了如下设想。

  一是根据孔深大小,实行埋孔深度分段管理。对于5m(含5m)以上的井深,炸药下到井底后,用沙土埋孔实际深度为3m,实行浅埋孔措施,目的是既保障炸药下到井底后,炸药不被拽出,又能为处理哑炮创造条件。5m以下井深的炮孔,炸药下到井底后,实行全孔深度埋孔。

  二是埋孔前,在炸药顶端增加弹性层,厚度为30cm左右。目的是减轻掏孔时掏孔工具对炸药顶端的撞击力。材料选用杂草,就地取材,将其搓成团状,下到井底。这样既能为掏孔人员提供警示标志层,又能为减轻掏孔工具对炸药顶端(危险部位)的撞击力,不致于发生爆炸事故。

  三是当掏孔到杂草地段,应停止掏孔,采取另下药将其引爆。当孔深不足2m,为防范处理哑炮时发生爆炸事故,采取大口径开挖方式掏孔,将哑炮从井底掏出,取出雷管,将其下入深孔中,另下药引爆。

  以上设想和措施,通过近期验证,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当掏孔到杂草地段,掏孔工具已经无法垂直取土。采用另下药引爆,引爆后通过再次掏孔验证,其孔内哑炮已被引爆,目前还没有发现不能被引爆的哑炮,除非炸药为出厂不合格品。

  通过对地震勘探哑炮安全处理方法的研究,笔者认为,整治安全隐患要敢于打破规程限制。通过立足防范,仔细研究,找准问题,借鉴安全技术参数,我们是能够找到整治隐患的科学办法。只要这个办法经过现场验证,我们就可以将安全科技往前推进一大步,为完善规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