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管理杂谈>> 综合>>正文

强化红线意识 促进安全发展

作者:杨栋梁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4月15日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声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针对安全生产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揭示了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体现了深远的战略眼光,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运用这些重要论述指导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快实现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全面把握基本要点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应全面把握以下基本要点。
        强化红线意识,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绝不要带血的GDP。城镇发展规划以及开发区、工业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方针。把安全生产与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发展水平。
        抓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政府要抓,党委也要抓。党委要管大事,发展是大事,安全生产也是大事,没有安全发展就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要抓紧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切实做到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特别是中央企业一定要提高管理水平,给全国企业作表率。
        加快安全监管方面改革创新。要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加快安全生产法治化进程,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采用“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暗查暗访,建立安全生产检查工作责任制,实行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
        全面构建长效机制。安全生产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常、长”二字,经常、长期抓下去。要做到警钟长鸣,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
        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不要幻想当太平官,要居安思危,临事而惧,有睡不着觉、半夜惊醒的压力。坚持命字在心、严字当头,敢抓敢管、勇于负责,不可有丝毫懈怠、半点疏忽。
        这些要点系统回答了安全生产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对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体现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博大的为民情怀和坚定的历史担当,彰显了解决突出问题的政治远见和领导水平。
        深刻理解重大意义
        习近平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特别强调“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对于构建我国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加快实施安全发展战略,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确立了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作出的一系列新判断、新部署,为解决安全生产“摆位”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安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对企业造成致命打击,严重了还会波及整个社会,甚至影响政局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强调安全生产既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求党政一把手必须亲自动手抓,丝毫放松不得。这显示了政治家的睿智和远见卓识,也把我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揭示了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处于事故易发多发的特殊阶段,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能源、原材料以及交通运输持续紧张,导致超能力生产、超负荷运输的现象屡禁不止,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高危行业比重过大、人员过多,发生事故的几率较高,等等。习近平同志科学分析和把握我国现阶段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鲜明提出“红线”观点,并针对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思路,为我们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