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激发积极心理、消除消极心理的方法:
火场环境,在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受灾人员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反应。积极的心理反应即心理调节能力强,它表现在火灾现场,受灾者主动、勇敢地同火灾作斗争的行为,不慌不忙地自救,甚至组织他人逃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即心理素质较差的,则会因感情脆弱并情绪波动,行为异常,导致产生错误的行为。心理素质并非一时可以迅速提高,但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得到加强的。教育和训练是激发积极心理、克服消极心理的基本手段,它的任务是转化思想、增长知识和提高技能。转化思想,就是要使我们能正确对待和认识灾害。增长知识,就是要求人们了解与火灾相关的知识。提高技能,就是要求人们掌握处理火灾事故基本问题的一般方法。而其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更是提高心理素质,适应外界情况变化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当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一是要了解烟毒的危害。烟雾是火灾发生过程中因热解或燃烧而形成的产物。近年来,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在建筑、装修及家具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火灾中烟雾的毒性日趋严重。烟雾变成火灾中的蒙面杀手。火场上大多数可燃物质含有碳,当供给的空气充足时,碳燃烧并生成二氧化碳,但当空气不足时,便形成危险的一氧化碳。除非可燃物和空气事先混合好,否则,燃烧区的空气供给通常是不足的。物质燃烧时,可能形成主要有害气体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氮的氧化物、硫化氢、氰化氢、光气等。比如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一氧化碳在多数火灾中虽不是燃烧生成气体中毒性最大的一种,但它却是在火灾中,在没有控制的燃烧条件下产生含量最大、最典型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吸入人体后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严重阻碍血液携氧及解离能力,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及碳酸蓄积,形成内窒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比氧大200?300倍,而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又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所以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旦进入血液,就会干扰氧的传递,导致内组织中毒,所以当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时,人呼吸数次后失去知觉,1-2分钟内即可死亡。由于火灾燃烧情况非常复杂,火灾中生成的一氧化碳数量远远不止这些。根据有关资料称,一般着火房间一氧化碳浓度可达到4%?5%,最高可达到10%左右,决非鲜活生命所能承受。烟气的毒害是非常残酷的,通常是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致命因素,在一些群死群伤的火灾中常可发现它肆虐的魔影。
二是掌握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当你恰巧身临起火部位,首先应根据已掌握的灭火常识,果断加以扑救。因为从本质上说,任何逃生选择都是被动的行为,而加强防范和有效扑救,才是积极的行为。燎原大火常常起于星星之火,当你这样做时不仅是心理素质过硬的体现,也是掌握消防知识后在保护他人。火灾起始之初通常是在较小范围燃烧,如果发现及时,灭火方式正确,使用器材得当,通常还是能够加以扑灭的。三是掌握火场逃生技巧。发生火灾时由于现场的人所处位置不同,逃生距离不等,逃生时间不一,因而逃生方式也不可能强求一律。一般而论,不管采取何种有效方式,能安全顺利到达失火楼层以下,即可认为基本脱离危险。笔者认为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第一是跑离火场。此为火场逃生的主要途径,一旦在火场上发现或意识到自己可能被烟火围困,生命受到威胁时,要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争分夺秒,设法脱险,切不可延误逃生良机。脱险时,应尽量观察,判明火势情况,沿烟气不浓,大火尚未能烧及的楼梯、应急疏散通道逃生。第二是结绳自救。在准备逃离房间前,应用手摸房门,或小开门缝观察,如果房门发烫或有浓烟扑入,说明火已离你不远,门外已十分危险,此时要另寻生路。可将窗帘、被单撕成粗条,结成长绳,一端紧固在足以承负体重的物体上,另一端沿窗口下垂直至地面或较低的窗口、阳台处,顺绳下滑逃生。
第三是积极待援。因主客观因素左右,致使以上选择无法进行,也不能轻易放弃求生努力。应巧用地形和建筑,坚守待援,可用棉被蒙住门,用织物堵严门缝,并向上泼水,顶住烟火的进攻,仍有一线生机。由此通过教育和训练,相信每一位受训者都可能实现意志坚定,消除火灾时不良心理素质对安全逃生的影响。在火场保持机智镇定心理状态,达到安全逃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