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高速公路自通车运营以来,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路面大修作业工作量逐年增加。如何在边施工作业边开放交通的情况下,保障驾乘人员及第三者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真正落实防患于未然的措施,是我们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否则,很可能出现车毁人亡的大事故。例如:2001年9月23日上午八时许,一辆温州市长途运输公司的安凯大客车,由于驾驶员违反现场标志规定操作,在施工作业区外渠化交通段超车,撞击到被超车辆尾部后,突然改变行驶方向,闯入正在紧张施工的大修作业区域,造成一名施工人员当场死亡、一名施工人员受伤,同时摊铺机严重损坏的重大责任事故。
为了更好地保障在不中断交通的条件下方便施工作业,保证交通安全,减少因道路养护施工作业给正常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应当重视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采用高效率、高技术的大修机械化养护设备,提高大修养护施工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许多地区高速公路推行快速养护方法,其宗旨是采取高效率、高技术的大修机械化养护设备,以有效提高道路大修养护施工效率和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年限,同时减少在高速公路上施工的作业人员,压缩养护施工时间,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目前,宁沪高速现代路桥公司进行正常大修施工作业的拌和、铣刨、清理、摊铺的可移动养护设备近40台套,沥青料运输车辆近10台,全程现场施工人员仅15人左右,机械化水平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特别是相对于目前沪宁高速公路的交通状况而言,还很不适应。在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大修养护施工中,大型沥青路面热再生设备和稀浆封层和等高技术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相当普及,施工效率非常高。其中有些大型沥青路面热再生设备工作宽度达3~4.8m,工作速度2.5~9m/min,所需施工人员只有8~10人,并集铣刨、拌和、摊铺于一身,特别适用大面积、长病害路段的高速公路大修养护。其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对交通安全也非常有益。在现阶段,我们应着重做好现有设备的维护保养,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并开发利用好设备资源,加强设备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路面维修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努力保障交通安全。
2 规范现场施工标志等安全设施的设置,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交通流量迅猛增加。宁沪高速公路开通不到6年,无锡、苏州段的车流量已近饱和状态,正常情况下在该路段行车已无高速的感觉。一旦进行施工养护作业或发生交通事故,便会发生交通堵塞。因此,对于规范设置施工现场标志、设施的要求更高。目前,高速公路施工养护作业控制区执行的标准还是交通部1996年颁布实施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该规范规定施工区第一块警示牌距离作业点达1.645公里以上,但这往往不容易引起驾驶员的重视,警示效果较差。因此,在必要在这一区域内增设警告标志以加强警示效果。在新的养护作业控制区标准出台前,应充分考虑对驾驶员强化警示意识。
据了解,国外高速公路标志已大量采用电子化高技术产品,诸如自动控制、红外线、激光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公路标志的功能趋向完善。笔者认为,沪宁高速公路应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成套、标准化的警示标志,首先要充分发挥可变情报板的作用,对施工养护等交通异常信息应尽早让驾驶员掌握。另外,要采用频闪灯光、新型led光源、新型高反光率膜等逐步取代老式信号标志和老式安全标志。标志的设计和设置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施工现场标志、设施的设置应更加清晰醒目、科学合理,便于驾驶员识别和遵守。这将有助于减少因公路施工引发的交通事故。
3 严格的上岗制度和交通管制是在通车条件下进行高速公路维修的必要条件
为保证高速公路维修时的交通安全,应当始终坚持执行“三不准”制度:没有批准施工安全预案不准开工,没有施工作业许可证不准上路,没有经过安全培训和没有上岗证的人员不准参加现场作业;同时要做到“三个落实”到位:按规范规定的道路施工标志、标灯全部落实到位,施工人员警示着装落实到位;在执行“三不准”制度和“三落实”的基础上还应抓住“三个要素”:加强交通安全和施工安全管理,严禁非作业人员上路操作。交警、路政人员严格执行安全控制规定,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施工设备和车辆应有严格的交通安全保护标志。除此之外施工人员还应有较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