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管理杂谈>> 交通运输>>正文

对农家“自用船”安全管理的思考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1月20日

  “自用船”是历史的产物,是自然经济时代的活化石。而今,“自用船”虽不适应现代交通发展趋势,但又一时难以退出历史舞台,与之伴随的就是严重的事故隐患,人们不能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现实,应尽快出台“调控、引导,限制、禁止”“自用船”发展的政策措施——
  
  “血色三月”,令安全工作再次聚焦四川“自用船”这个老大难问题。2006年3月2日晚8时40分,凉山州盐源县一农民“自用船”发生碰撞事故,3人失踪;5日晚7时,该州会理县一农民“自用船”夜航沉没,失踪1人;3月15日该州会东县一艘农民“自用船”翻沉,6人失踪,同日,广安市岳池县一农民“自用船”翻沉,导致28人死亡。事故发生后,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亲临现场指导工作,慰问遇难者亲属。四川各级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自用船”安全管理,“自用船”安全问题也再次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
  
  “自用船”是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产物
  将在欠发达农村地区继续存在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即使在解放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贫穷落后、特别是内陆(如四川)农村,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因而居住、生活在江河湖泊、塘堰周边的农民(这里主要指农民,极少数其他行业人士不在本文讨论范畴),由于自身生产、生活需要,斫木为舟,假舟楫以利劳作和生活之便。这种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农民“自用船”有两大本质属性,其一(最本质的属性)为船主及家庭自用,不参与营运谋利;其二撑船者为船主及家庭成员。解放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一些好一点、大一点的船只作为农业生产大型农具入了社,但就这些船只的属性来看,仍不失为“自用”——用于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社员的生活——不参加对外经营运输。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农家仍保留有不少“自用船”,其用途主要还是为农民自身生产、生活服务,这种情形直到改革开放前的20世纪70年代。正是由于农民的“自用船”不参与社会经营,所以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农民“自用船”也因不姓“资”而得以存在。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商品意识增强。一些“自用船”走上了专业运输道路,成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镇运输船舶。农村“自用船”在主要通航河流、湖泊,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呈逐年急剧下降和减少趋势。以四川宜宾市为例,据20世纪80年代不完全统计,“自用船”应在两千艘以上,90年代减至一千多艘,2006年,减至600多艘。从现存的自用船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经济不发达的小河支流地区。前文所引四川2006年3月发生的4起“自用船”事故,均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小河支流“自用船”事故。综上所述,“自用船”是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历史必然产物,而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交通基础设施较差,“自用船”还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继续存在。
  
  “自用船”隐患简析
  “自用船”与交通运输船相比,可谓先天不足。在农村,“自用船”的制造一般是“木匠”凭经验而为,既无设计图纸,也无固定“厂房”;成船以后,无须依照船检规范由验船师“按图”而检(少量钢质船也由“铁匠”在沙滩无图打造)。所以这种船有先天不足的质量问题,它的“出生”就是隐患。且“自用船”也没有严格而具体的年检规范,“生老病死”全由船主说了算。而“自用船”的操作人员(撑船人)也无需经过有关部门的驾驶技能、安全知识培训考试,存在明显的“软肋”。
  简而言之,由于“自用船”及撑船人与现代水上交通工具和驾乘人员相比,问题多多,尤其是这种船只和从业者的大量存在,且存在于劳动安全管理的盲区里,并在通航河流航行,其事故多发就很难避免。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