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在法兰克福车展的间隙,参观了德国大众汽车博物馆,在巨大的球形展厅中间,在脚下有一个世界各国最新发生的汽车事故死亡率的数字,我急步找到了中国的版图,万车死亡率是惊人的。
作为中国人,我感到十分的愧疚,我深深的知道,这既有管理的原因,同时也有汽车驾驶人素质的问题,正像一位在中国多年的老外说的一句话:到中国我不会开车了。言外之意,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很少,管理基本靠人治交通安全管理是系统工程。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建立一套在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提高各种道路的利用效率,增加交通安全性,最终达到人、车、路的和谐一体。
一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也往往是交通安全状况严重恶化的危险期。我国目前严峻的交通安全形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是世界上汽车最多、号称“车轮上的国度”。全美登记在册的机动车达2.35亿辆,平均每10个人拥有8辆车。
30年前到今天,美国汽车保有量增长3倍,而交通事故死亡率却从每年5万人下降至4万人。这一升一降,体现了美国交通安全管理的卓有成效。
鉴于一人一车的特殊国情,美国重视向申领驾照者灌输安全和礼让意识。如果司机从开始就养成正确和良好的开车习惯,交通事故自然会相应减少。
在美国行车,必须深刻理解“优先权”的概念。因为交通标志、信号灯和路标并不总能解决车辆间可能发生的冲突。
在美国强调以人为本,不是一味偏向行人,而注重责任认定。美国法律认为,驾车是一种“特权”,而非基本权利。美国法律强制车主购买车险,无保险的汽车不许上路。
美国交管部门在弯道、交叉道、学校、医院和贸易市场地段均设立减速地段;设立限速灯、文字、音响等指示、警告信号;在路面设置让驾驶员一目了然的安全指示图标;在事故高发地段公路交叉口则采取增设交通管制信号、延长交叉路口线外停车等候距离、增设红外线摄像头、扩大道口视野和增加机动车转弯道口等措施。
新西兰交通管理部门最新统计显示,前年新西兰325人死于交通事故。一个有406万人口的国家而言,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比较低的,与新西兰的交通管理既严格又颇具以人为本的温情,有着很大关系。
为保证驾车者遵守交规,新西兰交管部门执法非常严格,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配备了流动交警,随时对酗酒驾车和超速行驶进行查处,全国各地还大量设置了电子拍照系统,驾车者只要违规,很难避免缴纳高额罚款的惩处。
新西兰近27万平方公里国土上,基本没有严格意义的高速公路,很多国道为双向双车道,最高限速为时速100公里,算得上高等级公路。结合实际路况设立的提示性标志,有效、准确、设身处地。
新西兰没有汽车制造业,道路上绝大部分是从日本、欧洲进口的二手车。但新西兰车检非常严格。尽管是二手车,必须保证车况良好,所有车辆必须定期送检,到淘汰年限即报废。逃避车检者重罚。
新西兰高水准的驾车文化令人赞赏。以首都惠灵顿为例,整个城市依山傍海,道路狭窄,单行道繁多,市内基本限速在时速60公里以内。很少见到驾车者有不文明行为,倒是常见他们相互礼让的情况。
法国汽车普及率很高,几乎每个家庭有汽车。但因交通管理措施得力,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不足5000人。
驾照考试制度是法国低交通事故率的基础。在法国考驾照,须通过交规考试和道路驾驶考试。交规学习通常需历时半年,考题涉及交规的每个细节和汽车机械常识。路考则在马路上进行,只要出现一个明显失误就会被判不及格。
好的道路条件是降低事故率的重要因素。法国不仅道路状况好,更难得的是交通标志设置在世界上堪称首屈一指。什么地方需要让行,什么路段禁止超车,什么道路需要减速标得清清楚楚。
法国警察是世界上最不严厉的警察,这是因为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在当地深入人心,警方不把处罚作为交通管理的目的。但是,法国警察对严重超速和酒后开车却非常严厉,因为这两者通常是恶性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在丹麦,当孩子两岁半时开始接受交通 ,并被邀请加入儿童交通俱乐部;六岁时在学校接受交通 ;8岁时知道为实现交通安全目标所应该采取的行动、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手段和措施。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区内没有一个公路立交,但极少有堵车的现象。城市主干道为2?3车道道宽度3.5m,较我国稍窄,同时还担负着道路停车场的任务。由于具有较高的国民素质和严厉的处罚措施,大家非常遵守道路交通规则,道路上的车流井然有序,基本上没有抢占车道超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