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与卫生管理控制程序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12月03日

1目的
        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员工和其他有关人员可能遭受的危险及危害因素,保证员工、献血者、医院、用血者安全,保证血液质量。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采供血和相关服务的所有安全与卫生控制、管理活动。
        3职责
        3.1业务科负责贯彻感染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组织相关法律法规、专业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3.2总务科
        3.2.1负责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的监督与管理;
        3.2.2负责组织实施个人防护用品的采购。
        3.3各科室负责各自科室日常安全与卫生的预防感染工作。
        3.4质管科
        3.4.1负责职业暴露的评估及相关处理;
        3.4.2负责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相关处理;
        3.4.3负责监控废水排放前的消毒处理过程及效果;
        3.4.4 负责消毒效果的监测。
        3.4.44管理要求
        4.1安全
        4.1.1生物安全
        4.1.1.1职业暴露防护管理
        4.1.1.1.1职业暴露: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传染病感染者或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感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性因子的血液、体液和实验室培养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4.1.1.1.2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a)业务科负责预防感染的宣传、培训、督导检查;
        b)各科室制定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
        c)各科室应配备发生职业暴露后处理所需要的设施和药品,如:1:20000高锰酸钾溶液、生理盐水、0.5%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或3%双氧水等;
        d)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域从事供血相关业务活动时,着工作装(必要时须戴手套、口罩),离开工作区域时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从事标本处理活动时,有可能发生血液的飞溅或产生气溶胶,应佩带护目镜。在从事成分分离和离心操作时,有可能发生血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员工的身体,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若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血液、血液标本的操作时,都必须戴双层手套;
        e)使用后的穿刺针、采血袋上的针头和注射器等锐器,应当直接放入锐器盒中;应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采血结束后,严禁手持护针帽直接将其回套在针头上;
        f)新进人员上岗前由业务科组织实施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知识的培训。
        4.1.1.1.3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a)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部门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发生暴露后1小时内)报质管科,必要时及时送当事人到医院进行相关处理,使当事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便作出进一步诊断;
        b)质管科根据相关信息,对暴露源的性质作出判断;
        c)若暴露源为抗-HIV反应性的血液,质管科将在发生暴露后4小时内,将暴露源标本送市疾控中心做确证试验,若确证结果为抗-HIV阳性,请参照本程序相关项执行。
        4.1.1.1.4 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措施
        a)暴露源为HBsAg反应性血液,应尽快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免疫增强治疗(如注射丙种球蛋白制剂等)及抗病毒治疗;
        b)暴露源为抗-HCV反应性血液,应尽快进行免疫增强治疗和抗病毒治疗;
        c)暴露源为抗-HIV反应性血液,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艾滋病防治科报告,会同有关专家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用药的必要性、预防药物的方案和用药程序后,进行积极的治疗,血站负责将相关处理情况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汇报;
        d)暴露源为梅毒抗体反应性血液,应采用抗生素预防性治疗(①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80万单位,共10日;②苄星青霉素G,240万单位,对青霉素过敏者采用红霉素,每日2克,共15日)。
        4.1.1.1.5职业暴露的监测
        a)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对暴露者进行输血传播病毒的检测,检测项目至少应包括:HBsAg、抗-HCV、抗-HIV、梅毒;
        b)暴露后半年,应对暴露者进行输血传播病毒的再次检测,检测项目至少应该包括:HBsAg、抗HCV、抗HIV、梅毒,若暴露源已经确定为抗-HIV阳性,应在一年内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即分别在暴露后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检测。
        c)职业暴露事件的报告和保密
        对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参与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将暴露相关信息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4.1.1.2医疗废物管理程序
        4.1.1.2.1医疗废弃物: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它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4.1.1.2.2医疗废物的分类:主要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四类。
        4.1.1.2.3 医疗废物的收集
        a)各科将损伤性医疗废物统一使用专用的密闭容器进行收集;固态的感染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使用专用的垃圾袋进行收集;采供血过程中开放废血、废液等液态的医疗废物统一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消毒后,统一排入城市下水道;
        b)分类收集的医疗废物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粘贴有中文标签,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类别、数量、产生部门、产生日期和责任人等;
        c) 各科室将包装好的医疗废物,按规定分类放置于指定区域,检验科就地对阳性血标本进行高压灭菌处理后置于指定区域,医疗废物接收和运送人员,负责交接、签收医疗废弃物,并填写《日照市中心血站医疗废物交接记录》。
        4.1.1.2.4医疗废物的运送
        a)医疗废物接收和运送人员,负责将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运送置医疗废物暂存处;
        b)每日运送工作结束后,医疗废物接收和运送人员,对被污染的运送工具及容器进行清洁和消毒。
        4.1.1.2.5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
        a)医疗废物存放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设置。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选取远离工作区、食堂和人员活动区以及生活垃圾存放场所,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渗漏、防鼠等安全措施;
        b)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将医疗废物运抵存放处后,应按医疗废物分类存放的原则存放于各类医疗废物指定的容器内;
        c)医疗废物暂存处由总务科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医疗废物暂时贮存不得超过2天,医疗废物转交出去后,管理人员对医疗废物存放处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4.1.1.2.6 医疗废物的最终处置
        a)医疗废物由医疗废物处置部门进行集中收集和最终的销毁;
        b)医疗废物存放处管理人员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的交接,并依照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填写和保存《危险废物转移单》;
        c)医疗废物存放处管理人员负责登记医疗废物最终去向及交接时间,医疗废物处置部门工作人员需签名确认;
        d)医疗废物存放处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废物管理过程相关资料的最终收集整理,并定期进行归档。
        4.1.1.2.7 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措施
        a)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发生流失、泄漏、扩散及职业暴露等意外事故,参照《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按《不合格及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要求,及时填报《不合格报告单》,报质管科处置;
        b)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发生科室应当立即向质管科报告,包括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质管科根据情况确定医疗废物可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制定应对方案并上报领导确认后实施,质管科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估和确认;
        c)因医疗废物导致的职业暴露事件,发生科室应按照相关条款的要求处置。
        4.1.1.3医疗废水管理
        4.1.1.3.1根据《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对医疗废水进行处理,严禁医疗废水和生活废水混排;
        4.1.1.3.2 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水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处理,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后排入污水管道,确保排入污水管道的医疗废水达到有关要求,不得将固体废物排入下水道;
        4.1.1.3.3工作人员倾倒医疗废水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尽量减少溅洒现象,防止由此所引起的污染或感染;
        4.1.1.3.4 质管科负责监控废水排放前的消毒处理过程及效果;
        4.1.1.3.5 总务科负责废水排水管等设施的管理、维护。
        4.1.1.4 疫情报告管理,检验科按照《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程序》执行。
        4.1.2非生物安全
        4.1.2.1消防安全
        4.1.2.1.1总务科负责配备相关的消防设备,并制定相关的消防安全措施,积极开展防火知识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消防法律、法规,普及消防知识;
        4.1.2.1.2组织并经常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实际消防操作的演练。保证采供血各项活动秩序的稳定,确保献血者和员工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4.1.2.2 用电安全
        4.1.2.2.1总务科负责配备采供血相关的用电设施和设备,保证采供血相关业务正常进行,负责制定相关的用电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用电知识宣传教育;
        4.1.2.2.2组织并经常进行用电安全培训,保证采供血各项活动正常有序,确保献血者和员工安全,保证血液质量。
        4.1.3安全标示
        4.1.3.1工作场所的安全标示是保证工作场所秩序、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的重要途径。主要涉及生物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均应设立相应标示,使人员、环境和设备得到有效保护;
        4.1.3.2献血服务场所由采血科及机采科设立方便献血者献血、确保献血者安全的标示;
        4.1.3.3实验室由相关科室设立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标明实验室名称、生物危害等级、实验室负责人等信息;
        4.1.3.4实验室相关科室根据建筑设施与环境控制程序的要求,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域,并明确标示;
        4.1.3.5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由相关科室根据有关规定设置相关的安全标示。
        4.2卫生
        4.2.1工作环境
        血站的工作环境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清洁区包括办公室、会议室、休息室、候采室、库房。半污染区是站内机采室、采血车(屋)、成分操作间、血库等。血站的半污染区是指它有受到污染的可能,但消毒方法必须按污染区的高消毒水平进行。血站的污染区有实验室等。血站所有工作环境应保持整齐、清洁、空气清新。
        4.2.1.1清洁区
        地面与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时, 采用湿式清洁,定时开窗通气。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清洁区的拖把、抹布、桌椅等不可与半污染区共用。
        4.2.1.2半污染区与污染区
        4.2.1.2.1工作人员进入半污染区与污染区必须着隔离衣、鞋、帽,戴手套,操作时要戴上口罩。工作服、帽、鞋要保持清洁,及时换洗,无污渍、血迹或破损。非授权人员不得入内。参观人员进入需穿戴工作衣、帽、鞋套,必要时戴上口罩。
        4.2.1.2.2每日工作前后,开启紫外线灯空气消毒一小时,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工作台面,设施和设备用75%乙醇或2%中性戊二醛类消毒剂消毒。如有血液污染,用卫生纸把血液吸干,再进行清洁消毒,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擦拭>30min。空气消毒机每日运行三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
        4.2.1.2.3操作时室内温度应尽可能控制在使操作人员舒适的程度,个别有对温度要求的仪器,应以仪器要求为准。采集的血液按成分种类分别放进相应的贮血冰箱。
        4.2.1.2.4清洁物品用的擦拭布巾应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晾干备用。拖把用后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晾干备用。布巾、拖把每个区域专用。
        4.2.1.2.5工作结束离开时,应脱去隔离衣、鞋、帽、手套等,严格按照规程洗手。
        4.2.1.3净化室
        4.2.1.3.1进入前工作人员要清洗双手,更换无菌衣帽、口罩,帽子必须将头发全部罩住,戴无菌手套,套鞋套。
        4.2.1.3.2工作前后,开风机循环、紫外线消毒不少于30分钟。工作结束后,对各种物品进行整理,对地面、工作台面清洁消毒。布巾、拖把专用。
        4.2.1.3.3如有血液污染,用消毒棉球吸干,再清洁消毒,消毒方法同4.2.1.2.2。
        4.2.1.3.4工作室内严格限制人员数量,尽量减少走动,保持安静。
        4.2.1.4质管科对机采室、采血车(屋)、成分制备室、净化室、储血冰箱等每月做工艺卫生监测一次,对出现的不合格要追溯原因,并及时纠正,质管科要在纠正后再次监测,具体按《不合格与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
        4.2.2皮肤消毒
        4.2.2.1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4.2.2.1.1消毒方法
        a)用浸有碘伏消毒液原液的无菌棉球或其他替代物品局部擦拭2遍,作用时间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b)使用碘酊原液直接涂擦皮肤表面2遍以上,作用时间1min~3min,待稍干后再用70%~80%乙醇(体积比)脱碘;
        ????c) 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4.2.2.1.2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各种诊疗性穿刺等消毒方法主要是涂擦,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
        4.2.2.2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的消毒
        4.2.2.2.1彻底冲洗;
        4.2.2.2.2消毒 采用碘伏原液擦拭作用3min~5min,或用乙醇、异丙醇与氯己定配制成的消毒液等擦拭消毒,作用3min~5min。
        4.2.3手卫生
        洗手是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手卫生设施、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等内容参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
        质管科每月对采血科、机采科采血人员手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4.2.4原辅材料
        4.2.4.1无菌物品应标有灭菌日期和使用期限,高压灭菌物品的保存有效期限为一周。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保持时间不超过24小时。无菌物品保存在干燥清洁的无菌物品存放专柜,由专人管理。
        4.2.4.2止血钳、剪刀每周高压消毒一次,消毒前彻底清洗,净化室用棉球及其他器具每周高压消毒一次;
        4.2.4.3保持紫外线灯表面清洁,每周用70~80%(体积比)乙醇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及时擦拭。
        4.2.4.4小剂量皮肤消毒液根据说明书使用,开启需记录时间,有效期7天。
        4.2.4.5诊疗器具于每日工作后进行消毒,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70%~80%(体积比)的乙醇溶液中消毒≥30min,加盖;或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4.2.4.6质管科对高压灭菌效果每周监测一次。
        4.3 职业防护
        4.3.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4.3.2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3.3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4.3.3.1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故障时应进行防护,防止皮肤的灼伤。
        4.3.3.2紫外线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必要时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进行保护。
        4.3.3.3气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预防有毒有害消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使用环境应通风良好。
        4.3.3.4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应防止过敏及对皮肤、黏膜的损伤。
        5安全与卫生培训
        5.1新增人员和换岗人员必须接受拟任岗位相关的安全与卫生培训,并经评估合格后方可独立工作。
        5.2.所有从事HIV检测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HIV检测技术和艾滋病实验室安全培训获得上岗证,方可独立从事HIV检测的工作。
        5.3.全站员工每年至少要接受一次系统的安全与卫生培训,包括模拟有关突发事件的演练。
        6 必要时启动各相关应预案。
        7相关文件
        7.1《医疗废弃物管理程序》
        7.2《污水处理操作规程》
        7.3《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程序》
        7.4《不合格与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8相关记录
        8.1 各部门消毒记录
        8.2《日照市中心血站医疗垃圾交接记录》
        8.3《日照市中心血站污水处理记录》
        6.4《HIV抗体筛查阳性送检单》
        6.5《不合格报告单》
        6.6《职业暴露登记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