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完善运输提升系统,加大井下运输能力,确保电机车安全运行,特制定以下管理规定:
1.井下架空线路自试运行之日起,架空线24小时带电运行,电压等级为直流高压550V,下井人员严禁触摸架空线,以防触电。
2.下井装车高度不得超过1.9米,超过1.9m时必须向调度中心提出申请,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经审批后才能运行。
3.全体下井人员在机车巷道行走时,应一律在人行道行走。严禁在轨道中行走。
4.下井人员所带铁钎、钢管、撬棍等物件时,在机车道行走时,应用肩平扛或手提,严禁碰触架空线,以防伤人。
5.人员在机车道行走时,应注意前后机车运行,应防止撞人,严禁扒车、跳车或乘车。
6.严禁在机车上任何两车厢间搭乘人员。
7.在机车巷道人力推运设备和物料时,应事先与机车司机联系好,推车中应注意前后方有无行车信号,人员站在车道两侧,严防撞车事故发生。
8.钢丝绳在运输中跨越轨道时,严防与轨道接触,防止人员触电或放电伤人。
9.严禁用电机车运送雷管。
10.所有下井人员,要保护好沿路的各种安全设施,在弯道处要注意安全。
11.大巷内架线电机车上方所有喷雾设施应撤除。
12.在架空线附近工作时(如冲尘等),必须向调度中心提出申请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经审批后停电才能工作。
13.风带、电缆铁丝距架空线的垂直距离不少于200mm,水平方向不少于500mm。
14.各单位要把电机车运行注意事项及危险性,传达到每一位职工,并要有传达签字记录,否则后果由各单位自负。
15.司机应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操作;操作时,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16.机车运行前,认真检查各部位,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好方可运行。
17.司机停电必须与井下变电所联系好后,方可送电运行。
18.送煤矸时应小于12公里/小时,运送炸药坑木设备时应小于7公里/小时,运送大型物件时应小于4公里/小时,调车时应小于5公里/小时
19.开车前应先发出信号 ,操作把手要迅速果断,严防把手停留在档位中间。
20.机车运行中应注意架线和轨道情况,禁止将头或身体探出车外,遇巷道有人行走时,必须提前发出警铃,遇有交岔、弯道、停车场或障碍物时,提前40米发出信号,同时减速,两机车前后行驶时应保持100米以上距离。
21.电机车运行发现异常,立即切断电源处理,遇有突然停电立即将把手打到零位。
22.电机车除在车场调车时允许顶车外,正常行驶时,车头应在列车前端,不准顶车运行。
23.司机离开座位时,必须切断电动机电源,将控制手把取下,扳紧车闸,但不得关闭车灯。
24.列车的制动距离每年至少测定1次。运送物料时不得超过40m;运送人员时不得超过20m。
25.必须定期检修机车和矿车,并经常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机车的闸、灯、警铃(嗽叭)、连接装置和撒砂装置,任何一项不正常或防爆部分失去防爆性能时,都不得使用该机车。
26.在弯道或司机视线受阻的区段,应设置列车占线闭塞信号;在新建和改矿建的大型矿井井底车场和运输大巷,应设置信号集中闭塞系统。
27.架线电机车运行的轨道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两平行钢轨接缝之间,每隔50m应连接1根断面不小于50mm2的铜线或其他具有等效电阻的导线。
(2)线路上所有钢轨接缝处,必须用导线或采用轨缝焊接工艺加以连接。连接后每个接缝处的电阻,不得大于下列规定:
A:15kg/m钢轨,0.00027Ω;
B:18kg/m钢轨,0.00024Ω;
C:22kg/m钢轨,0.00021Ω;
D:24kg/m钢轨,0.00020Ω;
E:30kg/m钢轨,0.00019Ω;
F:33kg/m钢轨,0.00018Ω;
G:38kg/m钢轨,0.00017Ω;
H:43kg/m钢轨,0.00016Ω;
(3)不回电的轨道与架线电机车回电轨道之间,必须加以绝缘。第一绝缘点设在2种轨道的连接处;第二绝缘点设在不回电的轨道上,其与第一绝缘点之间的距离必须大于1列车的长度。对绝缘点必须经常检查维护,保持可靠绝缘。
在与架线电机车线路相联通的轨道上有钢丝绳跨越时,钢丝绳不得与轨道相接触。
架线电机车使用的直流电压,不得超过600V。
28.自轨面算起,电机车架空线的悬挂高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行人的巷道内、车场内以及人行道与运输巷道交叉的地方不小于2m;在不行人的巷道内不小于1.9m。
(2)在井底车场内,从井底到乘车场不小于2.2m。
29.电机车架空线与巷道顶或棚梁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0.2m。悬吊绝缘子距电机车架空线的距离,每侧不得超过0.25m。电机车架空线悬挂点间距,在直线段内不得超过5m,在曲线段内不得超过表1规定值。
表1电机车架空线曲线段悬挂点间距最大值
曲率半径/m
|
25~22
|
21~19
|
18~16
|
15~13
|
12~11
|
10~8
|
悬挂点间距/m
|
4.5
|
4
|
3.5
|
3
|
2.5
|
2
|
30.电机车实行年度大修、月度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制度,时刻保持完好状态。
2005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