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1.1 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5.3.2.1.2 涉及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以上轻伤事故的风险,且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5.3.2.1.3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5.3.2.2 直接判断无法确定时用半定量法进行评价(LEC法)
计算公式是: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分 值 |
完全可以预料 | 10 |
相当可能 | 6 |
可能,但不经常 | 3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1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0.5 |
极不可能 | 0.2 |
实际不可能 | 0.1 |
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 分 值 |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 10 |
每天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 6 |
每周几次 | 3 |
每月几次 | 2 |
每年几次 | 1 |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 | 0.5 |
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8小时内暴露1至几次为“每天在有危险环境中工作”。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 分 值 |
10人以上死亡 | 100 |
3—9人死亡 | 40 |
1—2人死亡 | 15 |
重伤 | 7 |
轻伤 | 3 |
微伤 | 1 |
根据事故的定义,把仅有财产损失列入危害辨识的范围,按仅有财产损失评价时,E统一取固定值1。
仅有财产损失时,C的值如下表:
财产损失金额 | 分 值 |
>100万元 | 110 |
>20—100万元 | 55 |
>8—20万元 | 25 |
>3—8万元 | 7 |
>1—3万元 | 3 |
≤1万元以下 | 1 |
当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同时存在时,以人员伤害为主进行评价。
风险等级的判断:D—风险性分值
D值 | 风险程度 | 风险等级 | 是否重大风险 |
>320 | 极高风险 | 1 | 是 |
>160—320 | 高度风险 | 2 | 是 |
>70—160 | 显著风险 | 3 | 否 |
>20—70 | 一般风险 | 4 | 否 |
≤20 | 稍有风险 | 5 | 否 |
各部门风险评价完成后,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清单,上交安全管理部。
5.3.3 重大风险的确定
5.3.3.1 确定重大风险的准则
风险性分值大于320的,确定其为重大风险源,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登记,并形成公司级的重大风险清单。
5.4 风险控制策划
5.4.1 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排定风险控制优先顺序。
5.4.1.1 风险的控制方式
5.4.1.1.1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5.4.1.1.2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5.4.1.1.3 培训与教育;
5.4.1.1.4 制定应急与响应预案;
5.4.1.1.5 保持现有措施,加强现场监督检查。
5.4.1.2 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措施,将个人防护措施作为最后手段。
5.4.2 落实目标、指标和方案
5.4.2.1 将重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安全管理部下发至各部门。
5.4.2.2安全管理部将《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发放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的与本部门相关的内容调出来,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以及为此形成目标、指标和方案,各部门按照方案去组织实施,并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去检查、落实。安全管理部对各部门的落实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5.5 各部门应每年年初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评审,具体工作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