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理论>>正文

安全原理基本理论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21日
nce of accident)

  

  在时间的推移中,事故会突然违反人的意愿而发生。时间,实质上是存在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是一去不复返的。无论是人的全部活动还是机械体系作业时的运动,在其所经过的时间内,不安全的隐患是潜在的,条件成熟就会显现,决不会脱离时间而存在。

  事故潜在于“绝对时间”之中。因为我们把时间抽象化,抓住的是空间,所以,也可以说,事故是潜在于空间之中,人行动在外界条件的空间中,空间又是“相互外在性”的东西。这一本质一经破坏,在其特有的时间场所就显现为事故发生的现象。

  事故包含在绝对时间之中,我们不能认识绝对时间,因而也不能认识绝对时间中的某些事故;但是,却可能认识在相对时间轨迹上相继展开的相对时间及在其中显现的事故。

  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同样,完全相同的事故也不会再次重复显现。只能说,对类似的事故阻挡其再现性是可能的。

  

  19 事故的预测性和突然性(Prediction and unexpection of accident)

  

  基于人们对过去的事故所积累的经验,把人作为主体,可以在自然的客体中进行事故预测。这种预测地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研究所构思出来的一个模型,即所谓“预测模型”。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高,在实际进行中,其活动就必然地会接近于预测的模型。但是,如果在未来的时间里出现了没有预测到的条件变化,就会破坏最初的预测性,当对这种变化情况调整或控制不当时,情况就会发展,使外界的能量传递给人体而造成人的伤害和机械的损坏。为此,为防止事故发生,在进行生产活动开始之时,就应正确掌握当时的条件,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及时加以校正,以便对未来时间里的情况,预测得更加准确。但人们通过感官(视、听、嗅、触)进行判断预测,其结果的可靠性差,例如煤矿中的瓦斯,是无色、无味、无嗅的,单凭人的感觉是无力预测的,只有用科学仪器来扩大人体感觉的灵敏度,所以使用科学仪器和采用科学方法测量是提高预测可靠性的理要途径。

  但是,事故有其突然性,突然出现在相对时间上的事故,往往难于预测。意想不到的偶然性是存在的。在集体劳动中的个人,不常是按照自然环境中的客观规律去干,从而出现了许多人工环境,这是难于预测的。

  安全工作就是发现伤亡事故的潜在性,根除其隐患,不使之再现,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事故作为随机事件,它的发生有许多因素。研究诸多因素的关系,以预测出事故再现的概率。为了掌握不安全因素潜在性的某些规律,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故进行追踪,以分析其所以发生的本质原因,并从大量观察中了解其倾向,以便发现未来时间上同类事件的危险潜在性,并加以排除,不使之导致为显现的事故。对此进行科学估量的预测并提高其准确率,并以人为主体采取主动行动,消除事故灾难,这就是安全科学预测的内容和目的。

  20 构成事故的主导原因(The magor causes resulting in accident)

  

  1、事故发生的结构。事故是由于人和物的异常接触而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动;事故的间接原因是管理人的缺陷。所以,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动以及管理上的缺欠,就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劳动中的伤亡事故是有其发生的背景,这就是客观上所存在的事故主要原因,若是除掉这些原因而加以改正,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已知的事故主要原因,倘允许其继续存在,就会发生同类种事故,而且未知的事故原因也有存在的可能性。

  这也是伤亡事故的一大特点。

3、 潜在危害性的存在。人类的任何活动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所谓危害性,并非它一定会发展成为事故,但由于某些意外情况,它会使发生事故

的可能性增加。在这种危害性中既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动,也存在着物质条件的缺陷。

重要的不仅是了解潜在危害,还应了解危害性的,“基因”,以及揭示它的手段和方法,以便制定防护措施。

构成劳动条件总和的“基因”有: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劳动产品,生产环境,工作过程,自然条件,人的劳动和行为。可以此为基础,进行高效率的解决任何潜在的危害的预测。

  21 事故致因理论范围和分类(The content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accident causes)

  

  事故致因理论的范畴,包括从简单的单因素理论到不断增多的复杂因素的系统理论。

  1919年格林伍德和1926年纽伯尔德,都曾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因此,就用某种方法将有事故倾向的工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这种理论的缺点是过分夸大了人的性格特点在事故中的作用,而且不能解释,何以在同等危险暴露情况下,人们受伤害的概率并非都不相等。

  1939年,法默和凯姆伯斯又重复提出: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产环境和经历等无关。

  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的研究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测定。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单因素(具有事故倾向的素质论)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1971年邵合赛克尔仅主张将这一观点提供给工种考先的参考,他只着意于多发事故,而丝毫无意涉及人的个性参数。

  第二个单因素理论被称为心理动力理论,它来源于弗儒德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受伤害工人的刺激心是事故的原因。这种理论是荒谬的,它也无法证实某个特定的动机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这里所以提示一下这个观点,是因为它与事故倾向论者相反;不认为个别人的品德缺陷是固有的和稳定的,而认为无意识的动机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将此理论推论为,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培训可以降低其事故率,而不必从工作中将他们排出。

  1957年科尔提出了社会——环境模型,这是把个人和工作环境两因素认做是导致事故倾向的“目标——灵活性——机警”理论。即一个人自己设置的一个可达到的合理目标,并可具有选择、判断、决定等灵活性,而工作中机警会避免事故。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能增进安全。

  科尔认为,工人的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压力会分散注意力而导致事故,这些“压力”包括:工作变更、换了领班、婚姻、死亡、生育、分离、疾病、噪声、照明不良、高温和过冷以及时间紧迫,上下催促等等。科尔既没有说明每一个因素与事故发生有何种关系,也没有给“机警”下一个定义,这种理论只不过对事故原因能增进理解而已。

  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模型是阐明伤害五因素的事件链的。

  这个模型强烈地表现出:伤害总是事故的结果(为多米诺模型定义了事故);事故(意外事件)总是一种不安全行动或一种机械危害的结果;不安全行动和机械危害又是人为失误的结果,等等。这些绝对的说明,对于事故致因的全面理解显然过于简单化了。

  后来又出现了几种对此模型的修正,以便于让安全管理人员使用。此模型的吸引力在于它的假设,即只要移去一棵牌,就等于砍断事故链,着眼于中间的牌(不安全行动或机械危险),因为这个理论对于每块牌都给出相等的致因能力,对此并无理论上的证明。

  

  22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故(Analyzing accident by epidemiological methd)

  

  1949年葛登论说了疾病与发生事故间的相似性,认为工伤事故的发生可以与结核病、小儿麻痹等的感染同样的方式去理解。用流行病学方法考虑当事人(事故受害者)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况以及环境的特性,例如工作和生活区域,社会状况、季节等;并考虑媒介的特性,如流行病学中的病毒、细菌。而在工伤事故中就不再是生物学问题,而应把“媒介”理解为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构成伤害的来源,如机械能、位能、电能、热能和辐射能等等。能量和病毒一样,都是事故或疾病现象的瞬时原因。但是,疾病的媒介总是绝对有害的,只是有害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而能量在大多数时间里是有利的动力,只是在个别偶然的情况下,才是事故发生的源点和媒介。

  流行病学方法的先进性在于,这明确地承认原因因素间的关系特性。这种理论认识到,事故是三组变量(当事人的特性、环境特性和做为媒介的能量特性)中某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论点不足之处是三类变量组包括有大量要研究的内容,这众多的因素必须有大量的标本去统计、评价。

  

  23 S-O-R人的因素模型(S-O-R medel of human factor)

  

  1969年J·瑟利提出一个事故模型,它包括两组问题(危险构成和显现危险的紧急时期),每组包含三类心理—生理成分,即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对事件的理解(内部响应、认识活动——O)以及生理行为响应(输出——R)。

  包含有S-O-R的第一组侧重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思考的(认识的)和行为的(生理输出)响应。第二组,瑟利称之为显现危险时期,也同样包含有S-O-R三个相同的成分。在此期间,如果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坏。

  

  24 操作过程与S-O-R人因素的综合模型(Synthetical model of operating process and human factor)

  

  1978年,安德森等曾在分析60件工伤事故中应用了瑟利模型及其提出的问题,发现后者存在相当的缺陷,并指出:瑟利模型虽然清楚地处理了操作者的问题,但未涉及机械及其周围环境的运行过程。通过在瑟利模型之上增加一组前提步骤,即构成危险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的波动(变异性),控制此波动使之与操作波动相一致。这一工作过程的增加使瑟利模型更为有用。

  

  25 能量转移论(The theary of encrgy transfrring)

  

  近代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并以水为介质转变为蒸气,然后将蒸气的热能再变为机械能输送到生产现场。这就是蒸气机动力系统的能流转换情况。电气时代是将水的势能或蒸气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在生产现场再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进行产品的制造加工。核电站则是用原子能转变为电能的。总之,能量是具有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它是由物质和场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物理量。

  输送到生产现场的能量,依生产的目的和手段不同,它们可以相互转变为各种形式。按照能量的形式,分为:(1)热能;(2)动能;(3)热能;(4)化学能;(5)电能;(6)原子能;(7)辐射能;(8)声能;(9)生物能。

  1966年美国运输部国家安全局局长哈登引申了吉布森提出的下述观点:“生物体(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根据有关能量对伤亡事故加以分类的方法”。他分为两类伤害,见以下两个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