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资源损失价值
(4)处理环境污染费用
(5)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
(6)其它损失费用
4·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1)计算公式:E=Ea+Ei
式中
E——经济损失、万元;
Ea——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Ei——间接经济损失、万元。
(2)分项计算方法
a·医疗费用,指用于治疗受伤职工所开支的医药费、治疗费、住院费等在卫生部门开支的费用,以及为照顾受伤职工企业委派的护理人员支付的费用。此项费用是由事故单位支付的实际费用。
对于医疗时间超过事故结案时间的,在统计医疗费用时,可用以下测算公式计算:
式中:M——被伤害职工的医疗费、万元,
Mb——事故结案日前的医疗费、万元;
P——事故发生之日到结案之日的天数、日;
De——指事故结案后还需医疗的时间,由企业劳资、安技、工会根据医疗诊断意见确定、日。
b·歇工工资,指受伤害职工事故后实际歇工期间,企业发给本人的工资。若歇工日超过结案时间的,可用下式测算:
式中:L——被伤害职工的歇工工资,元;
Lq——被伤害职工日工资,元;
Da——事故结案日前歇工天数,日;
Dk——事故结案日后还需继续的歇工时间,由企业劳资、安技、工会与有关部门酌情商定,日。
c·处理事故的事务性费用,如:交通费、差旅费、接待亲属费用和调查处理工作中所需的聘请费、器材费以及尸体处理费用等。此项费用按实际支出如实统计。
d·现场抢救费,指事故发生时,外部人员为控制和终止灾害,援救受伤人员所支付的现场费用。
e·清理现场费用,指清理事故现场尘毒污染及恢复生产而开支的费用,如修复管道、线路等支付的费用。
f·事故罚款和赔偿费用,指按有关法规对事故单位罚款和因事故导致赔偿外单位经济损失和赔偿损坏公共设施的赔偿费用。不包括对个人罚款和对个人的赔偿及因污染环境的赔偿。此项费用,应按实际支付情况统计。
g·固定资产损失价值,指企业的机器设备、工具及生产用的建筑物(厂房)运输工具等报废的固定资产损失价值,以固定资产净值减去固定资产残值计算(按财务部门规定统计),损坏的固定资产,以修复费用计算。
h·流动资产损失价值,指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帐面值减去残值计算。成品、半成品等以企业实际成本减去残值计算。
i·处理环境污染费用,包括排污费、洗理费、赔偿费(单位或个人),保护费等。
j·对分期支付的抚恤、补助费用,按实际需支付的总数计算。停产、减产损失按事故发生日起到恢复正常生产水平时,计算损失价值。
k·技术工人培训费用每人按2.000元计算。技术人员培训费用每人按1万元计算。其它人员培训费用参考上述人员酌定。
(3)工作损失价值计算方法
公式:
式中:VW——工作损失价值,万元;
DL——一起事故的总损失工作日数。死亡一名职工按6000个工作日计算(标准规定数值,死亡和永久性全失能伤害定为6000日),受伤的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表中规定数值确定。
M——企业上年税利(税金加利润),万元;
S——企业上年平均职工人数;
D——企业上年法定工作日数,日;
5·经济损失评价指标和程度分级
经济损失评价指标,即用经济损失来评价伤亡事故的规模和严重程度,有下述两种方法:
(1)千人经济损失率
计算公式:‰
式中:RS——千人经济损失率;
E——全年内经济损失,万元,
S——企业平均职工人数,人。
(2)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
计算公式:%
式中:RV——百万元产值经济损失率;
E——全年经济损失,万元;
V——企业总产值,万元。
(3)经济损失程度分级
为了定量衡量事故的经济损失,把经济损失分为四级:
a·一般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
b·较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但小于10万元的事故。
c·重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但少于100万元的事故。
d·特大损失事故——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事故。
五、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事故统计分析方法,是以研究工伤事故统计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在事故统计分析中,为直观地展示同时期伤亡事故指标和事故发生的趋势,研究分析事故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防事故对策的目的。因此,不仅要对每一起工伤事故进行调查分析,而且还要对已发生的事故,应用事故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几种常用的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法——是将大量的事故资料进行总结分类,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通过对大量的事故资料综合分析,从各种变化的影响中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利用这种方法,进行下列分析:事故类别分析;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析;对受伤害者的年龄、工种、工龄、本工种工龄、技术等级、接受安全培训教育情况分析;对事故件数、伤亡人数、伤害部位、伤害程度、致害物、实害物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分析;对损失工作日、经济损失进行分析。
2.统计分析——用这种分析方法,可比较各地方、各行业以及企业之间、车间、工段之间的事故频率。可采用:
(1)算数平均法
以X1、X2、X3……Xn代表各项标志值,以h代表单位总数(即项数),以E代表算数平均值,以“(x”代表加总符号。
则:算数平均法的一般公式为:
(2.9)
例如:某单位某年1—12月发生事故总起数分别为24、26、36、29、28、31、22、29、33、34、36、39,则(x=366
(2)相对指标比较法
即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之比。运用相对指标比较法:
(可以体现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如:某厂30年死亡事故中,车辆伤害占19.6%,物体打击占15.7%,机械伤害占13.4%,高处坠落占9.3%,其相互比例为5:4:3和5:2:3。
(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指标,找出共同比较的基础。如各省之间、各企业之间由于工业规模、职工人数等不同,很难比较,但采用相对指标,如:千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万米木材死亡率等指标则可以互相比较,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安全生产的情况。
3、统计图表法
统计图表是将事故资料数字变成图和表格,利用表中的绝对指标或相对指标、及平均指标,来表示各类事故统计数学的比例关系。
统计图表是用点的位置、线的转向、面积的大小来形象地表达伤亡事故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事故统计图表来直观地展示事故的趋势或规律,是事故统计分析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事故统计图有:
(1)趋势图,即折(曲)线图。直观地展示伤亡事故的发生趋势,对比不同时期的伤亡事故指标等。其横坐标多由时间、年龄或工龄域等组成,而纵坐标可以反映出:
(表明工伤事故规模的指标(如工伤事故次数、工伤事故伤害总人次数、事故损失工作日数、事故经济损失等);
(反映工伤事故严重程度的指标(如平均每次事故的伤害人数、平均每个工伤人员的损失、每百万工时的事故损失工作日数、百万元产值事故经济损失等);
(r)反映工伤事故相对程度的指标(如千人负伤率、千人死亡率、万吨钢死亡率、百万工时伤亡率等)。
(2)排列图,又称因素主次图,是柱状图(直方图)与折(曲)线图的结合。直方图用来表示某项目的各分类工伤频数(人次),而折线点则表示各分类的累积相对频数。利用排列图能直观的显示属于各分类的频数的大小及其累积频数的百分比例。
(3)控制图或称管理图。在质量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经不断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应用于安全管理中,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由于排列图、趋势图等的计量值、分布规律及其图形等所表示的都是数据在某一时间内的静止状态,而企业或部门在安全管理中,用静止方法不能随时发现所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调整安全工作。因此,在事故统计分析中,不仅需要处理数据的静止方法,而且需要能了解事故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管理方法,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这种动态的方法是将控制图用于安全管理中,以此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伤亡人数,明确伤亡事故管理目标,有目标的降低伤亡事故发生的频率,掌握伤亡事故发展趋势,有利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在动态中强化安全管理,以达到预测、预防、控制事故的目的。
伤亡事故控制图做法,如掌握统计期间内伤亡事故次数的变化动态,可应用伤亡事故次数(频)控制图。
如果用于评价行业部门或企业以及地区某时期的安全状况的指标,目前大多应用伤亡事故频率(千人负伤率或千人死亡率)控制图,以千人负伤率或千人死亡率做为某时期的伤亡事故频率做为评价指标,掌握伤亡事故的动态变化,具有实际意义。
伤亡事故控制图是衡量统计年度内各个阶段相对年度水平管理程度的一种方法,如果各个阶段(月份)的统计值数在中心线两侧,上、下控制限之间无规则跳动、则认为事故的水平都保持在统计年度水平上。若出现统计值超出上控限时,说明有新的事故触发因素,必须分析原因,制订控制伤亡事故措施。统计值低于中心线或下控制限时,表示事故触发因素减少,总结经验,促进安全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