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理论>>正文

人的生活特征与事故关系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2月19日

表 2-4应用生物节律理论的结果统计

      

 

事故下降率(%

  

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维修部门

美国铝制品公司

美国铝制品公司

日本沃米公司

日本小草井汽车公司

日本小草井汽车公司

日本小草井汽车公司

日本明朗公司

日本清野公司

1973.111974.11

1965

1966

1969

1969

1970

1971

50

18

80

50

19

30

46

减少损失45

减少差错35

2800人运用1

运用第1

运用第2

运用第1

运用第1

运用第2

运用第3

运用第1

运用6个月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节律理论及其预防事故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济南铁路局劳资处在全局各部门推广生物节律理论,对预防和减少事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工厂车队,运用生物节律理论指导司机行车后,事故率大大降低。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机械厂运用生物节律安排生产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生物节律可以自我测定,其测定方法如下:

  计算给定日期的节律周期相位(这里的周期指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

  第一,按公历核准自己的出生年、月、日;

  第二,计算从出生之日起到测定日的总天数,可按下述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S — 从出生日到测定日的总天数

  A — 为测定年份与出生年份的差

  B — 为测定年生日到测定日的总天数,如未到生日为负,已过生日为正

  C — 从出生年到测定年的总润年数(,取整数)

  第三,将总天数分别除以23、28、33天,,所得余数即分别为测定者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相位(即处于相应周期的第几天)。

  生物节律理论在安全上的应用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事故的回顾分析,二是避开临界日预防事故。运用生物节律理论所以能起到减少和避免事故发生的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人们掌握了自己的节律后,可以不断提醒自己,强化自己的安全意识,注意加强自我保护,起到改善心理状态的作用。作为领导、管理人员,掌握了员工的生物节律后,可以适当调度和安排员工的生产岗位,加强安全巡查,作好安全防范工作,从而达到减少或杜绝事故隐患的目的。

  对于生物节律理论,特别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在学术界的认识并非一致。例如英国人类工效学家戴维•J•奥博尼(David.J.Obeme)就认为,是否有生物节律并不那么有把握。即使存在,生物节律为什么要从出生日算起,而不是从胚胎之日算起,也还没有充分的生理学、心理学上的根据。还有卡维、尼伯勒、瓦尔考特等人通过研究认为,事故产生与生物节律没有系统的关系或相关不大。对生物节律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尽管生物节律理论在学术界存在争议,但至少可以作为关于事故原因的一种假说看待,并且获得了不少统计资料的支持。因此,在实践中应该看到生物节律的积极意义。但是,在运用生物节律指导安全生产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生物节律,尤其是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虽然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依据,但对具体的个体来说,其差异性不容忽视;其次,事故的发生并不仅受生物节律单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并且带有一定偶然性,因而不能认为只要注意生物节律就能保证生产安全,而忽略对环境条件的完备、劳动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机器设备进行符合工效学原理的设计与经常性检查和维护。第三,从心理学角度看,运用生物节律理论,无论是管理者提醒作业者注意安全,还是作业者自我提醒,对于加强安全意识,都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负作用,即对有些人来说,因受到提醒“今天要特别注意”,或因受到暗示而诱发产生过分紧张的心理。结果出现“越担心出事,反而真的就出事”、“怕什么,来什么”

  的情形。总之,单纯地依靠生物节律理论,想要完全避免事故是不可能的,必须强调综合治理,对安全工作一定要常抓不懈。对作业者来说,要做到即使在高潮期也不麻痹大意;而在低潮期或临界期,更要加倍注意。

  二、事故倾向性理论

  (一)事故倾向性理论简介及评价

  一些科学家通过对大量事故案例研究,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少部分这样的人,在相同的客观条件下,出事故次数比其他人多得多。因此,有的心理学家提出一种称为事故倾向性(accident proneness)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事故与人的个性有关。某些人由于具有某些个性特征(personality trait),因而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即这些人具有“事故倾向性”。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容易出事故。由于有事故倾向性的人是少数人,所以事故通常主要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所以,只要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量,就可以发现具有这种个性特征的人,把他们调离有危险的工种,安排在事故发生概率极小的岗位,就可以大大降低事事故率。

  然而,根据这种理论,有些学者曾尝试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去区分“易出事故者”和“不易出事故者”的个性差异,但到目前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虽然通过研究认为易出事者具有下列特征:如反抗和攻击性、轻率、敌对、不守时间等,但却未能找到足以说明与易出事故有关的单一的个性维度。例如铁尔曼(W.A.Tillman)等通过调查得出易出事故者的精神面貌,指出易出事故者是有明显的攻击性,有厌恶社交的倾向,多是青年等。但未能找出“易出事故者”与其他人有什么明显差异的个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将事故倾向性作为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因而得出暴露于危险环境中,事故必然增加的结论。

  显然,把事故原因完全归咎于作业者,而忽视工作环境是不正确的。事故倾向性理论假设,在研究期间,在同一工作条件工人中,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事故概率。若有少数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事故次数,那么说明这少部分人有事故倾向性。如果假设一个有100名工人的工厂,一年共发生了50件事故,那么发生事故的工人肯定不会超过总人数的50%。若假设是50人发生事故,那么每人每年有一次事故,恐怕未必有事故倾向性。若发生在25名工人身上,那么每人每年二次事故。按照事故倾向性理论,发生事故的50人或25人,必然是有事故倾向性了。其实,一年发生一两次事故,完全不能排除偶然因素或机器设备缺陷或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说明,这种统计方法的本身隐藏着潜在的错误。

  美国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说明这点。他们分析了大约30万人的驾驶事故记录,发现其中不到4%的人,在六年中,事故记录却达事故总数的36%。这似乎支持事故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的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如能设法使这4%的人驾驶不出事故,那么事故率将减少三分之一。但是,若把同样的统计进行再分析,把这六年分为前三年和后三年,并对前后三年的事故记录进行比较,则令人惊讶地发现,在后三年中, 95%的事故发生在前三年被认为是安全的驾驶员身上。若依据事故倾向性理论,前三年的事故多发者由于某些更容易造成事故的个性特征,那么在后三年,他们应该占有大部分事故百分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而说明过去的事故记录并不能推断一个人将来也容易发生事故。

  还有研究表明,某些人在某些环境可能更容易发生事故,若换个环境则不一定容易出事故,在某一工种容易发生事故,在另一工种则不一定是这样,因此事故倾向性可能是指特定的环境而言,而非所有环境一般的倾向。

  有些心理学家,如里森(J.T.Reason)认为,与其承认事故倾向性存在,不如归因于个性影响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年龄、经验、暴露的危险以及其他多元因素,对一个个体在某一段时间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的影响,可能更大于事故倾向性。里森认为,事故倾向性是比原先想象的复杂得多的表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所暴露的危险的类型。所以事故倾向性如果存在的话,可能不单单是人的失误,而主要是人-机-环系统的失误。

  (二)性格测试

  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研究“易出事故者”的心理素质,是事故倾向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性格测验,最常用的是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和Y—G性格测验。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