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行业安全>> 建筑安全>>正文

关于基础设施项目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晓飞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9月01日
六、注重人员配备
    
    以往安全不受重视,这在人员配备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不充足,没有专职化,组织机构不健全。主要表现是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管安全的同时肩负着其它与安全管理无关的事务,安全管理人员在工地上常常扮演着“杂工”的角色。人员缺少、岗位非专职化,直接导致了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 不能有效运行。安全管理只是在走过场。其二是,安全管理人员个人安全技术素质不高。施工现场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工人出身,文化水平底;管生产的人员不称职,被降级使用管安全;非工程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等。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在技术方面缺乏权威性,在安全生产管理上总是充当“配角”,无“话语权”,被认为是“弱视群体”。其三是,安全管理缺乏新生力量。安全管理人员受到“弱视”,造成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安全,管理人员结构断层,新生力量不足。
   
    人员配置方面重要的一点是要选择技术素质好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进安全管理队伍。安全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应高于普通工程技术人员。
   
    七、注重机制建立
   
    受思想意识、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经营效益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监督生产安全的管理职能未能与生产职能彻底分离。项目安全管理部门还兼负着部分辅助性生产的职能(落实安全措施和整改)。整改执行等辅助性生产职能与监督、检查职能的并存,严重弱化了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整改立场。特别是在面对落实安全措施对进度产生影响时,安全管理部门监督、整改立场往往是不坚定的,最终会放弃“安全第一”的原则,安全让步生产,对存在的隐患或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导致了监督检查执行力不足普遍存在,整改措施落实效果大打折扣现象的必然产生成。
   
    建立完善独立的安全监察职能机制,就要对旧有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机制进行根本性的革新。安全监察职能独立化,不是要逃避安全管理监督检查的生产服务性质,而是要进一步强调“安全为生产保驾护航”这一服务宗旨。独立的安全监察职能应坚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工作原则,坚决在优化生产组织,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和工艺等方面下功夫。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成本之间的矛盾,不存侥幸心理,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抢进度,促生产。
   
    八、注重衔接程序
   
    安全管理职责是安全管理机制的载体,安全管理职责之间的衔接程序就好比是职责有效运行的“链条”和“机关”,缺少“链条”或“机关”职责就无法完成顺利地传递,就会断链,就不能被完全履行。职责不能被履行,机制就无法顺利地循环运作,管理职能就不能被完全发挥。衔接程序是项目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过程,也是各部门安全管理职责的传递、转移过程。没有或缺乏衔接程序,安全管理职责就无法完成有效的传递和转移,从而造成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盲区,使安全管理机制产生缺陷,降低管理控制能力。
   
    譬如:项目三级 制度的贯彻执行,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商务合约部门和安全管理部门之间的职能相互传递、相互转移。职能的传递和转移需要各部门之间有开展工作的衔接程序。若这种安全管理职责的传递程序没有或缺乏,进场人员信息就不能及时、全面地被传递或者丢失,安全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就不能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并对进场人员实施三级 。项目三级教育就会产生空白和管理上的盲区,全员教育培训的目的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并充分发挥教育培训预防安全隐患和事故的功能。
   
    九、注重意识培养
   
    要贯彻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宗旨,就应以培养安全意识在先。安全管理意识培养应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制度的有效落实。安全宣传教育走形式、走过场,甚至是没有形式,更无过场。 只是一纸空文,不但起不到“重视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反而更加重了不重视安全的氛围滋生和不断蔓延。
   
    培养安全意识还应认识安全管理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安全管理要经经过以下阶段,即:本能性管理、依赖严格监督的管理、主动管理、人人自律四个阶段。当前,我们的管理程度尚处在依赖严格监督管理的被动管理阶段。从被动管理阶段上升到主动管理阶段,首先要坚信:“没有百分之百的达标,百分之百有弥补不能达标的方法或措施”,逾越心理障碍,从精神上超脱,不被要达标的要求所吓倒。这是因为安全管理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等的要求常常表现为超前性和苛刻性。现实的环境因素、管理基础、资源储备、技术、经济水平,达不到满足规范、标准、规章制度要求的水平,从而使安全管理的组织和个人产生消极被动情绪,不作为或被动作为。产生表面上应付管理,给上级领导看;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蜻蜓点水,不能触及到实质问题等等现象。坚信之目的,就是要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不能达标的事实,深入思考弥补管理不足或缺陷的加强措施,力求使管理的最终效果最大限度地接近所要求的目标。变被动为主动,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放过一丝可疑的环节,严格要求,真抓实干。
   
    十、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建筑市场安全管理行为在逐步走向规范化。国家已把私营性质的建筑、劳务企业纳入法律管辖范围。如《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办法》对分包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如下规定:“专业分包单位应当配置至少1人,并根据所承担的分部分项工程量大小适当增加;劳务分包单位施工人员50人以下至少1人,50-200人以内至少2人,200人以上至少3人,并不少于总人数的5‰”。这为探索项目新型安全管理机构模式,加强对分包方的安全管理,铺垫了良好的法律条件。企业应积极地利用有利的社会环境因素,通过创新项目安全管理机构模式,使项目安全管理机构与分包方管理层有机结合,增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实现安全生产过程可控,达到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逐步降低伤亡事故率之目的,跟进“安全发展”的时代步伐,与国际接轨。
   
    随着项目管理模式从施工总承包模式向项目总承包模式的转变。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无疑是我公司项目管理模式的必走途径。项目安全管理的关键就是对分包方的管理。对分包方安全管理控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项目安全管理的成败。若能把项目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与分包方(劳务分包方)安全管理层有机结合,就可以增强安全管理行为的协调性、过程的可控性、程序的条理性。使项目能准确掌握分包方的安全生产能力,把控现场安全生产施工节凑和管理漏洞,及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督促分包方(或劳务分包方)落实必要的资金投入、安全管理人员投入等安全措施。否则,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漏洞,失去掌控现场安全生产节凑的主动权,并最终陷入生产安全无保障的被动局面。
   
    班组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最基础单元,是安全生产责任的最终落实机构。班组的安全素质、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项目施工安全生产状况。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可以体现项目的安全管理水平。项目的管理水平,又要通过班组的安全管理水平进行最终验证。提高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应深化安全管理层次,把安全管理的触角深入到班组中去,加强班组安全管理。这也客观地要求项目安全管理机构必须与分包方(劳务分包方)的管理层相结合。
   
    安全管理,重于泰山。安全管理理论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深化完善。本文仅就企业基础设施项目安全管理的十个方面粗浅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基础设施企业,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适应安全发展需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作者单位为中建二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