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行业安全>> 建筑安全>>正文

建筑业企业工程风险防范与信息化建设

作者:吴涛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10月24日

     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工程风险防范,既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更是我国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深化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本文就建筑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新时期建筑企业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危机时起时伏,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迅速发展。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冷静客观地分析这一局势,我认为新时期建筑业企业将面临三大挑战:
     1.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来自国内外建筑市场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建筑企业之间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因为国外工程承包、设计、咨询类企业将会凭借其管理、资金、技术、服务上的优势,进入我国建筑市场,抢占市场份额,我国建筑企业原有的市场空间受到抑制;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综合性的项目增多,国际工程项目日趋大型化、大项目、高投资、强业主,使传统的工程承包逐步被工程总承包、项目融资、国际信贷、设备贸易、技术转让等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合作方式所取代,新材料、新工艺以及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相比之下,我国建筑企业的全球化市场战略还远远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在改善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构筑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22.5%,2010年达到9.5万亿元。但从总体上看,建筑业仍然存在产能过剩,管理粗放,经营模式单一,经营领域狭窄,防范风险能力低,融资能力差等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严重存在“三低一高”(即:产值利润率、资金回收率、产业集中度低,工程交易成本高)状况,不仅影响其产业地位,也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新趋势,企业首先遇到的是信息化的挑战。在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中,各阶段的管理工作都是通过互联网或电子介质进行,而且必须符合有关格式标准,即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规程行事,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已经相当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中计算机的应用也较普遍,发展也很迅速,然而,和发达国家比较,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建筑工业化的挑战。建筑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建筑业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长期以来建筑标准体系程度滞后,手工操作多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建筑业持续发展。急需要在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通过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强调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积累、共享和利用知识,并能够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根据工程项目自身特点对某些管理进行创新,发挥知识的最大效益,高效、优质、低耗地完成各项任务,切实运用管理的体系与现代方法来丰富管理知识资源,盘活企业知识资产存量,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3.“十二五”发展规划对建筑企业的新使命。
     城镇化的稳步推进。按照“十二五”规划对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这就意味着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7.5%提高到51.5%,城镇人口数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数。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意味着农村格局和市政建设的全面升级。这就要求建筑企业必须结合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难点,优化工程项目组织管理,完善各项制度建设,转变市场经营方式,保质保量高效地完成建设任务。
     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十二五”期间,将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将从2010年末的7%~8%提高到20%以上。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其利润率有严格的控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建筑企业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要求就更加集约,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个方面。
     深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这个开放的大平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海外企业的深度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以及成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特别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健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增强企业国际工程承包综合管理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着力强化过程管理,增强和提升工程风险防范能力
     综上所述,“十二五”期间对中国建筑业来说,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发展并存。建筑企业要在挑战中生存、发展,关键是要将挑战转化为机遇,这就需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认真思考和审视未来,以更加奋发图强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直面应对挑战,化解难题,创新发展。
     1.重视前期决策,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全面识别风险。风险识别是风险评析的前提,建筑企业要认真做好工程项目前期调研工作,注重信息的广泛收集和整理,基于准确信息对拟投标项目的风险进行全面辨析和识别。收集项目信息,了解项目所处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工程规模、合同条件和技术要求;收集业主和竞争对手信息,了解资信情况;招投标规范严格性、工程款支付情况。基于信息对项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列出风险清单,全面识别项目风险。
     系统评析风险。风险识别的结果就是找出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对于所有已经识别的风险因素,应采用科学的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其不确定性,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风险损失进行度量。风险分析和评估是做出科学决策的基础,要根据分析评析结果来确定主要风险因素,以及各种风险因素的应对措施等。
     做出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成功之母,而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决策并非一瞬间的决定,而是基于长期经验的积累、大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建筑企业自身状况,权衡诸多因素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决策也并非静态的,它的做出会引发一系列的实施动作,而后续动作的实施结果会反过来对决策的科学性进行再评价和再调整。
     制定防范措施。工程风险规避重在制定防范措施,一是应密切关注外部因素的变化,注意国内外政策变化趋势,预防政治、经济及不可抗力等风险要素,及时调整策略,控制风险;二是应加强内部控制,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完善,从根本上增强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三是应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预警体系,对不可预见因而不可预控的风险因素有所防范,以便当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将风险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2.加强合同管理,增强履约能力。
     健全合同履约流程 。合同履约流程管理一般由合同调研、策划、谈判、拟定合同文本、审核、签订、履行、变更或转让、终止、存档等环节构成。明确流程管理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实施对合同的全过程监管,要在合同的准备阶段、签署阶段、履行阶段和履行后管理阶段,指定专人负责,开展综合评价,以确保签约主体合法、内容全面、真实可靠、条款清楚、表述准确、签订手续和形式完备,能有效防范合同风险,实现合同流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健全合同文本体系。合同文本风险是合同管理中较易发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合同条款的不合理、不完整、不严密,合同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等方面。控制这一风险的主要方法是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因此,要根据国家规范化合同示范文本,综合考虑合同的类型、管理方式等不同要素,建立本单位的合同标准文本体系。并密切关注国际上有关合同文本的发展变化,拓展思路,与时俱进,及时补充完善合同文本,力求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使合同管理与投标报价、成本核定和结算管理有机结合。
     3.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综合管理能力。
     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培养成长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应由高端管理人才面向提高全体员工整体素质。既要为精英人才构筑施展才能的舞台,给予足够的权力与空间,满足其自豪感和成就感,让他们的自我价值在经营管理中得以实现,又要设计一个符合企业特点的人才数据库系统,建立健全管理专业人才培训、考核评价机制,提高其专业知识、责任意识、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要创新激励机制,让员工从根本上感觉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增强企业凝聚力。
     强化物资采购与使用过程管理。加强采购全过程管理,包括签订采购合同,现场收料用料、机具管理等几方面入手。首先,严格落实责任制,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对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降低材料的管理风险;其次,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材料、机械设备管理的全过程,在采购及签订合同阶段对成本进行严格的预核算,在现场管理中坚持定额用料和工艺创新,降低料具消耗,以提高盈利水平。
     合理使用资金,坚持可控成本核算。树立资金合理使用意识,完善财务 ,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确保企业的正常和意外支出不会影响到企业的运营。通过制定科学的目标利润管理指标,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制度,从企业自身实力和项目投资盈亏预测中确定企业的风险承受度,以增强风险的预判能力。在进行国际工程时,还应准确把握国际经济、金融、政治形势及其变化趋势,规避货币风险或汇率风险。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