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技术、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5.规范档案
(1)建立健全
培训档案。
(2)对教育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改进提高培训教育质量。
八、现场管理
1.现场作业管理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严禁违章指挥、违章操作。
2.安全值班
制定并落实安全生产值班计划和值班制度,重要时期实行领导到岗带班,有值班记录。
3.警示标志
在存在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警示、告知危险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
九、危险源辩识与风险控制
1.危险源辨识
(1)开展本单位危险设施或场所危险源的辨识和确定工作。
(2)对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及时采取措施,并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
2.风险控制
(1)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
十、隐患排查与治理
1.隐患排查
(1)制定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明确排查的目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排查方法。
(2)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缺陷和漏洞,消除安全隐患。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3)对各种安全检查所查出的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制定针对性控制对策。
2.隐患治理
(1)制定完善的隐患治理方案,包括目标和任务、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机构和人员、时限和要求。
(2)对上级检查指出或自我检查发现的一般安全隐患,严格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并组织整改到位。
(3)重大安全隐患报相关部门备案,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4)建立隐患治理台帐和档案,有相关记录。
(5)按规定对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向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
十一、职业健康
1.健康管理
设置或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按规定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2.危害告知
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宣传培训。使其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的事项。
3.环境与条件
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十二、安全文化
1.安全环境
(1)设立安全文化廊、黑板报、宣传栏等员工安全文化阵地,每月至少更换一次内容。
(2)公开安全生产举报电话号码、通信地址或者电子邮件信箱。对接到的安全生产举报和投诉及时予以调查和处理。
2.安全行为
(1)编制安全知识手册,并发放到职工 。
(2)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有方案、有总结。
(3)对在安全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
(4)对安全生产进行检查、评比、考核,总结和交流经验,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管理方法。
十三、应急救援
1.预案制定
(1)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结合实际,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
(2)定期评估应急预案,并根据评估结果或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修订和完善,修订情况有记录并归档。
2.预案实施
(1)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
(2)开展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急程序和应急处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和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理措施,降低或消除危害后果的事项。
3.环境与条件
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职业健康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配备与职业健康保护相适应的设施、工具。
十四、事故报告调查处理
1.事故报告
(1)制定事故报告制度和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如实报告有关部门。
(2)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准确、及时填报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统计表、报,没有隐瞒不报、谎报、拖延不报情况。
2.事故处理
(1)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发生事故后,按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积极配合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查,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3)按时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剖析事故原因,落实整改措施;
(4)发生事故后,及时召开安全生产分析通报会,对事故当事人的聘用、培训、考核、上岗以及安全管理等情况进行责任倒查;
(5)按“四不放过”原则严肃查处事故,严肃查处安全生产事故,严格追究责任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处理结果报有关部门备案。
十五、绩效考核与持续改进
1.绩效考核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各单位安全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对安全生产工作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2.持续改进
提出进一步完善安全标准化的计划和措施,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
3.安全
建设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立相应的安全
,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