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是预防和扑灭火灾工作的总称。我国消防工作总结历史的经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予以规范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是消防工作的指导原则。对油库加油站来说,这一方针不仅适用于火灾的预防和扑灭,而且对于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科学地说明了防火与灭火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们同火灾作斗争的客观规律。正确理解和认真执行这一方针,就必须认真做好防火工作,力求从根本上防止火灾的发生。与此同时,积极做好灭火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火灾发生,能迅速有效地予以扑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伤亡及损失。
防火与灭火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结合,“防”中有“消”,“消”中有“防”。“防”为“消”创造条件,“消”为“防”提供补充。“防”可以减少火灾的发生,避免火灾的危害;“消”可以减少已发生火灾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将降低同火灾作斗争的成效。
一、火与火灾
燃烧的本质是可燃物与氧(含氧化剂)发生强烈的放热反应,并发热、发光,火是燃烧的俗称。
火灾是指失去控制的燃烧,并对财产和人身造成损害的燃烧现象。防火是指采取有效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燃烧失控。
二、燃烧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一)常见的燃烧反应
氢气的燃烧: 2H2+02===2H20
甲烷的燃烧: CH4+202===C02+2H20
木炭的燃烧: C+02===C02
金属钠和水反应: 2Na+2H20===2NaOH+H2
氢气与氯气化合的燃烧: H2+Cl2===2HCl
(二)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发生是有条件的,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是燃烧的三要素,三者结合是燃烧发生的基本条件。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防止火灾发生就应避免三者的结合,而灭火的原理则是破坏三者的结合。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按物理状态可燃物分为气体、液体、固体等三类。
(1)气体可燃物。凡是在空气中能燃烧的气体都称为可燃气体。如氧、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丙烷、丁烷、油气等。
(2)液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绝大多数都是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氢原子,有些还含有氧原子。液体可燃物中有不少是石油化工产品。如酒精、汽油、柴油、煤油、苯、乙醚、香焦水、丙酮、油漆、松节油等。按闪点液体可燃物分为两类,闪点低于60℃的为易燃液体,闪点为60℃及其以上的为可燃液体。
(3)固体可燃物。凡是遇明火、热源能在空气中燃烧的固体物质称为固体可燃物。如煤、木材、纸、布、棉花、麻、钠、塑料、糖、谷物、草、铝等。另外,还有遇水能自燃的固体。
2.助燃物。助燃物是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助燃物是氧化剂,其分子结构中常含有氧元素或卤素、无机酸根、过氧化物等。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大多数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氧的作用。
3.点火源。点火源是指提供可燃物与氧、助燃物进行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根据点火源的能量来源不同,点火源分为8类。
(1)明火,如各种火焰、火柴等;
(2)化学热能,如燃烧热、分解热、反应热、聚合热等;
(3)高温表面,如点燃烟头、发热白炽灯、发动机热表面等;
(4)电热能,如电阻发热、介质发热、感应发热、电弧、电火花、静电发热、雷电发热等;
(5)机械热能,如摩擦热、压缩热、撞击热等;
(6)生物热,如微生物在新鲜稻草中发醇发热等;
(7)光能,如日光聚焦等;
(8)核能,如核分裂产生热等。
在油库加油站中常见的造成火灾危害的点火源主要有明火、高温表面、电热能、机械热能等。表7—1列出了几种点火源的温度。点火源的温度越高,越易引起可燃物的燃烧。
(三)燃烧的充分条件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是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含氧量、一定的点火能量。以上三个条件要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和持续。三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量达不到客观需要量时,都不会发生燃烧。
1.一定的可燃物浓度。只有可燃气体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虽有可燃气,但浓度不够,含量少,燃烧或爆炸也不会发生。
2.一定的含氧量。虽有氧气存在,但浓度不够,含量低,燃烧或爆炸也不会发生。几种可燃物燃烧所需最低含氧量见表7—2。
3.一定的点火能量。任何形式的点火能量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所需点火能量强度由可燃物的着火温度决定,即引起燃烧的最小着火能量。着火温度还受含氧浓度、空气温度、暴露时间、容器大小和形状等因素的影响。几种可燃物的最小着火能量见表7—30。
综合燃烧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得出,影响燃烧形成和持续进行有六个因素。即可燃物、外部加热(点火源)、氧(助燃剂)、适当配比、混合作用、反应释放足够热量,才能维持燃烧。
三、燃烧的基本形式及过程
(一)燃烧的基本形式
同时存在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是燃烧的必要条件。通常燃烧有两种形式,即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1.无焰燃烧可用经典三角形表示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燃烧三要素(三边连接)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燃烧才会发生。无焰燃烧有三个特点:一是无连锁反应;二是氧存在于可燃物的界面上;三是可燃物为炽热的固体。
2.有焰燃烧,由于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游离基(自由基)作中间体,因而燃烧三角形增加了一个空间坐标,形成了燃烧四面体,如图7—2所示。有焰燃烧也有三个特点:一是燃烧过程中未受到抑制,形成连锁反应,存在游离基(自由基);二是扩散并自动地连续燃烧,释放能量,达到有焰燃烧的温度;三是可燃物呈蒸气或气体状态。
不论是有焰燃烧还是无焰燃烧,燃烧过程十分复杂,其维持燃烧的基本形式,如图7—3所示。固体可燃物经高温分解产生气体、可燃液体的蒸气和可燃气体燃烧时,出现火焰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如焦炭、木炭等,它由固态的碳直接参与氧化反应,这种燃烧是不出现火焰的表面燃烧,是无焰燃烧。有的固体,如煤、木材等,燃烧开始为有焰燃烧,之后继续进行无焰燃烧。
(二)燃烧的过程
在可燃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中,其燃烧速度,气体最快,液体次之,固体较慢。它们的燃烧过程如图7—4所示。
1.气体物质燃烧。由于气体物质燃烧仅需氧化或分解气体的热,或将气体加热到点燃的热量,因此容易燃烧,且速度快。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的混合状况不同,燃烧分为两类。一是扩散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从喷嘴口或孔洞喷出,在喷嘴或孔洞处与空气中的氧气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的现象。如天燃气井发生井喷燃烧。这种燃烧通常为稳定燃烧。二是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与氧气在燃烧前已混合,并形成一定浓度的可燃混合气体,被点火源点着引起的燃烧。这种燃烧往往是爆炸式燃烧。爆燃后,火焰返回至泄漏气体处,转为稳定式扩散燃烧。
2.液体物质燃烧。可燃和易燃液体燃烧过程,并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液体受热蒸发出来的气体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温度而燃烧的。通常称为蒸发燃烧和预混燃烧。
3.固体物质燃烧。因固体可燃物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其物理性质不同,燃烧过程也不同。一是蒸发燃烧,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熔融,然后蒸发成气体而燃烧。二是分解燃烧,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受热分解出与加热温度相适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热分解物被氧化而燃烧。三是表面燃烧,有些可燃固体,其蒸汽压力非常小或难于发生热分解,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燃烧。当被氧包围其表面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其特点是表面发红、无火焰。四是阴燃,有一些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场所,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只发生冒烟,无火焰的燃烧现象。如大量堆放的煤、麦草、稻草、湿木材等,受热后易发生自燃。
四、影响物质燃烧的主要因素
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多而复杂,主要与物质本身组成和理化特征、储存条件和周围环境等密切相关。
(一)影响可燃气体燃烧的因素
1.气体的组成。气体组成的繁简决定着燃烧过程的长短,而燃烧过程又表现为燃烧的快慢。
2.气体的浓度。燃烧速度与可燃气体、助燃气体的浓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可燃气体浓度稍大于化学计量比时,燃烧速度出现最大值。可燃气体浓度与化学计量比过低或过高其燃烧速度都变小。在可燃混合气体中惰性气体浓度对火焰传播速度影响很大,燃烧速度随惰性气体浓度增加而下降,直至熄灭。
3.可燃混合气体的初始温度。气体燃烧速度随初始温度的增大而加快。在火场上,由于可燃混合气体被加热,而燃烧速度大大提高。
4.管道直径。可燃混合气体在管道内燃烧时,其性能通常以火焰传播速度表示。实验表明,火焰传播速度一般随管径增大而增大,但管径增大到某一极值时,传播速度不再增大。管径小到某一极值时,火焰不能继续传播。
5.管道材质。管道导热性对火焰传播速度也有影响,同样条件下,管道导热性差比导热性好的火焰传播速度快。另外,重力场对管道内火焰传播速度也有一定影响。
(二)影响液体物质燃烧的因素
1.液体物质组成。各种液体物质的燃烧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是易燃液体物质高于可燃液体物质的燃烧速度;结构单一的液体物质燃烧速度基本相等;多种物质的混合液体往往是先快后慢。
2.液体物质的初始温度。初始温度越高,燃烧的速度越快;火焰的热辐射能力越强,燃烧速度越快;热容、蒸发潜热越大,燃烧速度越慢。
3.储罐内液体物质的液位。储罐内液位高低不同,其燃烧速度也不同。液位高时大于液位低时的燃烧速度。这主要是由于液位高时,火焰根部与液面距离小,液面接受辐射热多,单位面积蒸发量大,空气助燃充分,燃烧反应速度快。
4.储罐直径。可燃物和易燃液体储罐直径对液体物质燃烧速度影响很大。—般是随储油罐直径增大,燃烧速度加快。消防科研单位试验数据见表7—4。
5.油品含水量。油品含水量对燃烧速度影响较大,特别是对初起火时的影响更大。由于油晶中的水分升温气化时要获得热量,因此油品含水量越高,燃烧速度越小。
6.风。风对液体燃烧速度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说,风速越大储油罐内液体的燃烧速度越大,只有风速达到某一临界值时,燃烧速度才会下降,甚至将火焰吹灭。
(三)影响固体物质燃烧速度的因素
对固体物质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大体有固体物质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
1.固体物质自身因素。如固体物质的厚度、密度、热容、导热性,以及几何形状、含水量等都会影响其燃烧速度。一般是厚度大、密度大、热容大、导热差,燃烧速度慢。
2.环境因素。固体物质周围的气体组成,可燃材料的温度,外加辐射热流,周围空气的流动(风)等都会影响其燃烧速度。
五、燃烧的类型
燃烧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等类型。各种类型的燃烧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闪燃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液态可燃物表面会产生蒸气;固态可燃物也会蒸发、升华或分解产生可燃气体。这些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混合而形成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时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光,这种现象叫闪燃。能够引起可燃气体(含易燃和可燃液体的蒸气)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燃不能引起易燃液体的持续燃烧。闪燃虽是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但闪燃是液态、固态可燃物发生火灾的前兆。
(二)着火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开燃烧仍将持续进行,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能够引起着火所需的最低温度叫燃点或叫着火点。燃点高于闪点。
(三)自燃
自燃是物质不用点火就能够自行燃烧的现象。自燃分为受热燃烧和自热燃烧。受热燃烧是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达到自燃点时着火燃烧的现象。白热燃烧是一些物质在没有外来热源影响下,由于物质内部发生物理、化学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积聚引起物质温度持续升高,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
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或火焰的条件下,能自动引起燃烧和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自燃点。影响物质自燃点的因素有压力、温度和散热条件等。
(四)爆炸
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类。物理性爆炸是热能的作用,液体变为气体或蒸气,体积膨胀,压力急剧升高,大大超过容器本身的极限而发生的爆炸。化学性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伴有巨大声响的现象。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和成分均发生了变化。化学爆炸能产生高温、高压,能够直接造成灾害或导致灾害的蔓延,有很大危险性。
爆炸按照传播速度分为爆燃、爆炸、爆震三种。
1.爆燃的传播速度为每秒数十米至百米(亚音速),爆燃的压力不剧增,没有爆炸声。可燃气体混合物在接近爆炸上限或下限时的爆炸属于爆燃。
2.爆炸的传播速度为每秒数百米至千米,爆炸时(在爆炸点)能引起压力剧增,有震耳的响声。气体爆炸混合物多数属于这类爆炸。
3.爆震又叫爆轰。这种爆炸的特点是具有极高压力,爆炸以冲击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每秒可达1000m以上(超音速)。由于爆震的速度快、威力高,具有很大的破坏力。如各种处于全部或部分封闭状态下的炸药爆炸;气体在特定浓度范围内的爆炸,或处于高压条件下的爆炸,都属于这种爆炸。
(五)扩散性燃烧和预混合燃烧
扩散性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混合界面上形成稳定燃烧的现象,即可燃物和助燃物一边扩散混合一边燃烧的现象。如蜡烛焰、打火机火焰、煤气灶火焰、炉膛火焰等。扩散性燃烧火焰传播速度决定于可燃物与助燃物的混合速度,一般小于l0cm/S。
预混合燃烧也称爆炸性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以适当的比例预先充分混合再点燃的燃烧现象。如汽油机做功是汽油经气化器雾化与空气混合进入气缸后被点燃做功的,这种燃烧就是预混燃烧。它的火焰传播速度决定于化学反应速度,一般为10—l00m/S。
六、灭火的基本方法
根据燃烧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防火、灭火的基本方法就是去掉其中一个或几个条件,使燃烧不能发生或不能持续。
(一)冷却灭火法
冷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使可燃性蒸气或气体的释放速率降低,直至停止,从而使火熄灭。作为冷却介质的灭火剂,其降温效果,主要取决于它的比热、潜热、沸点。最常用的冷却介质(灭火剂)是水。水灭火的优良性能是水的比热、潜热,利用率较高,取材方便。
当用水灭火时,水将燃烧形成的热量通过传导、蒸发、对流等带走而起冷却作用。水的灭火能力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水的气化热,lkg水在0—100℃汽化时,要吸收3755—4512kJ的热。
2.水气化体积可膨胀到2500:1,极大地减少封闭空间中的氧含量。
3.水以一定的角度及压力喷雾时,可吸人大量空气,形成高倍数泡沫。
4.用3.78L/min的水,通常可扑灭2.8m3分隔空间的一般可燃物火灾。
5.水中添加不同的药剂可取得更佳的灭火效果。如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促进吸水和渗透作用;添加增稠剂可延缓流淌和渗透;添加磷酸铵、碳酸碱、硼酸碱金属,可形成阻燃的覆盖层;泡沫液可对固体和多种液体形成泡沫覆盖层。
(二)稀释氧灭火法
稀释氧灭火是对气体空间中的含氧量而言的,对于化合态固定在分子结构内的氧是无法稀释的。如将C02、N2等气体人工喷射到着火空间里,降低该气体空间的含氧百分率,可使火灾熄灭。氧气稀释的必要程度,因可燃物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
有效利用稀释氧含量原理灭火的典型例子是:喷射C02气体至封闭或半封闭空间的灭火。通过稀释氧和对火焰的“吹灭”作用,迅速灭火。这里注意的是封闭空间内火灾,燃烧中将氧消耗,但不能靠此来自动灭火,必须采取防爆和防复燃措施。因为不完全燃烧可导致产生大量的易燃气体,如无意中打开进口或不适当的通风将可能引起爆炸。通常把这种现象称为“逆通风爆炸”。在油库加油站中有的油罐、洞内爆炸就属于此类。在采取密闭窒息灭火时,必须防止“逆通风爆炸”的发生。
(三)移去可燃物灭火法
有焰燃烧模式,其固体或液体可燃物必须先气化,可燃固体被热解蒸馏或液化蒸发,可燃液体蒸发,可燃气体不经历上述过程。无焰燃烧模式是燃烧不需要气化,直接发生在固体与空气的界面。由此可知移去可燃物,破坏燃烧的必要条件是灭火的重要方法。移去可燃物的方法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移去可燃物就是将可燃物撤离火灾现场,间接移去可燃物就是排除有焰燃烧的蒸气,或者覆盖无焰燃烧灼热的表面。不同环境中移去可燃物的具体方法举例如下:
1.储油罐发生火灾时,可利用油罐的进出油管将油品输送到其他储油罐。
2.如火灾的原因是气体或液体管道破裂、法兰损坏、填料或密封泄漏等,则应关闭阀门切断可燃物来源。
3.固体可燃物发生火灾时,惟一实际可行的灭火方法是移走固体可燃物。
4.森林火灾的标准灭火程序是,在火焰前峰前进的路线上用推土机开辟一条隔火带,清除路线上的所有燃烧物,阻挡火势前进。
5.由水和泡沫液充气而形成的灭火泡沫覆盖固体和液体可燃物,是飞机、储油罐、运油罐灭火的基本方法。
6.干粉灭火剂扑灭流散油品、润滑油(脂)火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用干粉和水喷雾联合扑灭大型变压器火灾取得了成效。
(四)化学抑制火焰灭火法
化学抑制火焰进行灭火的方法,仅适用于有焰燃烧的模式。化学抑制火焰灭火惟一的条件是,必须使活性形式的基团OH-、H+、O-2等不能起维持火焰的作用。具有干扰活性基团性质的物质分属三类。
1.气态、液态的卤代烃类,其所用卤素等级越高则效果越好。如三氟一溴甲烷(CBrF3)的1301灭火剂;二氟一溴一氯甲烷(CBrCIF2)的1211灭火剂;二氟二溴甲烷(CBr2F2)的1202灭火剂;四氟二溴乙烷(CBrF2CBrF2)的2402灭火剂。但这类灭火剂已禁止使用。
2.碱金属盐类于粉灭火剂,其中的阳离于部分为钾、钠,阴离子部分为碳酸氢盐、铵基钾酸盐或卤化物。如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碳酸氢钾的干粉灭火剂,铵基甲酸钾的干粉灭火剂等。
3.铵盐干粉灭火剂(磷酸二氢氨较好),其中形成阴离子磷酸盐基团(H2PO4—)和阳离子铵基团(NH4+),前者吸收一个H+活性基团变成正磷酸,脱水变成偏磷酸。
上述几类物质喷射到火焰上后,热解成阴离子和阳离子游离基团,并促使OH-与H+化合,从而减轻它们对延续火焰的作用。如施用适当数量的这种药剂就可熄灭火焰,达到灭火的目的。
(五)各种方法的联合灭火法
在实际灭火方法中,没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单一原理进行灭火的,每一种基本灭火方法都包含有其他基本灭火方法的原理和作用,只是冷却、隔离可燃物、稀释氧含量、化学抑制火焰等作用的主要与次要之别。通常灭火都是各种灭火原理、各种基本灭火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喷射水灭火,以冷却降温为主兼有隔离可燃物、稀释氧含量的作用;泡沫覆盖灭火以隔离燃烧物为主兼有冷却降温的作用;喷射干粉灭火以化学抑制火焰为主兼有隔离可燃物的作用;喷射二氧化碳或液氮灭火以稀释氧含量为主,兼有冷却降温作用。
七、油品燃烧的特点
油品燃烧特点因油品及储存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一)轻质油品的燃烧特点
轻质油品燃烧的主要特点是轻质油品密度小(一般不大于0.85),燃烧热值高、速度快、火焰高、火势猛、热辐射强,易造成罐顶、罐壁塌陷,易引起相邻油罐及其他可燃物的燃烧。
(二)重质油品燃烧的特点
重质油品燃烧的主要特点是密度较大(一般大于0.85),燃烧速度较慢,具有热波性,容易出现沸溢、喷溅现象,火焰常呈现时高时低的现象。火焰低时,燃烧强度较弱,是灭火的良机。
(三)油品在洞室内燃烧的特点
洞室、半地下油库加油站的油罐室和巷道,因只有巷道通向外部空间,在这类场所油品燃烧时,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是:
1.缺氧燃烧。由于内部空间小,通风不良,油品燃烧需要的大量空气得不到满足,燃烧发生后很快进入缺氧状态。这种半封闭的缺氧火场,极易造成人员窒息。
2.有害物积聚。由于通风不良,油品燃烧产生积聚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烟灰等有害物质。据资料介绍,地下火场造成的死亡人中,50%—85%是由于有害物质和缺氧所致。
3.排烟困难。由于洞室等地下空间,只有巷道与外部空间相通,油品燃烧产生的高温浓烟充满洞室和巷道,向外排放极其缓慢。这种高温烟气会极大地危害人体健康。
4.烟筒效应。洞室和巷道发生油品燃烧后,有一个巷道口的洞室,是洞口上部排烟,下部进空气;有两个巷道口的洞室,位置较高的排烟,较低的进空气;有上下巷道的洞室,上巷道排烟,下巷道进空气。这种有规律的排烟和进气称作烟筒效应。
5.油品燃烧的液面温度及其速度
(1)油品燃烧的液面温度。油晶燃烧有大量的辐射热产生,对油品表面不断加热,油品液面温度升高,挥发增强。油品挥发吸收大量的气化热,当辐射加热与气化吸热达到热平衡时,油品液面温度达最大值。轻质油品挥发强,吸热多,液面温度较低;重质油晶挥发小,吸收热量少,液面温度较高。表7—5是几种油品燃烧的液面温度。
(2)油品燃烧的速度。油品燃烧速度受油罐直径、风力、气温等的影响。轻质油品其速度基本一定,原油、重油的燃烧速度先快后慢。表7—6是几种油品燃烧速度的参考数据。含水油品(原油、重油)若含水量超过8%时,油品呈乳化状,不燃烧;含水量4%—8%时,燃烧不稳定,含水量小于4%时,燃烧稳定。
八、油品火灾的形式特征
由于油库加油站储存、输送的工艺设备及作业活动的不同,其发生火灾的形式特征也不同。主要有运油罐、油桶、油罐、输油管路等散发、积聚的油气及流散油品着火爆炸。
(一)油罐火灾
1.油罐起火原因。油罐发生火灾的原因较多,一般有明火作业、电器火花、静电火花、自燃、雷击等。
2.不同油晶油罐发生火灾的比率。因油罐所存油晶不同,火灾危险性也不同。原油、重油需加热,汽油易挥发,火灾危险性较大;煤油、柴油不易挥发,火灾危险性较小;润滑油不易引起火灾。
3.油罐火灾形式特征。油罐火灾形式特征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稳定(火炬形)燃烧,如火灾发生于油罐顶部孔洞及敞口油罐和油池。其二是油罐火灾中爆炸或沸溢、喷溅,造成油品流散或油火飞溅,形成大面积火灾。
(二)铁路和公路油罐车火灾
铁路和公路油罐车在装卸油过程中,可能因铁器碰击、静电、雷击、杂散电流等火源点燃,形成罐口燃烧的“火矩”形火灾或爆炸;在运行过程中,如出现撞车、颠覆、翻车等事故时,往往导致油罐车爆炸、破裂,油品流散的大面积火灾。
(三)油桶火灾
油桶灌装作业可能由于碰撞、静电等火源点燃引发火灾或爆炸;油桶修理焊接作业中,因油桶内积聚可燃性混合气体而爆炸的事例较多;桶装油品库房(棚)、堆放场发生火灾,如扑救不及时会出现油桶爆炸飞起的情况。这是由于油桶两端是薄弱环节,受热爆炸时一端破坏所致。在爆破喷射力的作用下,横卧油桶向未爆炸的一端飞跑,立放油桶会腾空飞起。这样就会造成火灾的扩大蔓延。
(四)流散油品火灾
这类火灾情况复杂,受流散油品多少、跑油部位、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制约。在装卸、灌装作业及检修作业中,因油品失控或少量滴漏、抛洒被火星、高温表面等点燃形成。由于安全防护设施不全或技术状况不良,流散油品可能流到库外而被点燃,火焰沿着油流燃烧到库内,或者在河流、湖海的水面形成大面积火灾。
(五)逸散积聚油气爆炸
逸散积聚油气爆炸多发生于油桶修理焊接,各种管沟,储存过易燃油品的空油罐,洞室和巷道,以及其他易于积聚油气的场所。其点火源有明火、电火花、雷击等。通常油气爆炸破坏性大,会造成伤亡,也会导致重大火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