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高压带电作业更安全
作者:谷志强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08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全面、持久的开展带电作业对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带电作业中易出现且又常被人们忽视的不安全现象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在导(地)线上悬挂软梯(或飞车)进入强电场工作前,《安规》规定:必须检查本挡两端杆塔是否牢固、可靠,导、地线紧固情况,是否有被跨越的电力线路、通讯线路等,载荷后是否能满足有关安全距离。这些前期工作十分重要,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例如在此次我省2000年高压带电检修工技能竞赛中就有诸多参赛队出现了对此项目未做任何检查的现象。如果是在实际作业中,它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和人身安全都是十分危险的,应引起高度注意。
二、等电位换220千伏耐张整串绝缘子。
《安规》(电力线路 部分)第158条规定:“在绝缘子串未脱离导线前,拆、装靠近横担的第一片绝缘子时,必须采用专用短接线或穿屏蔽服方可直接进行操作”。也就是说:在不穿屏蔽服(必须穿导电鞋),不采用专用短接线时(因工作中杆上地电位,电工基本不穿屏蔽服),当绝缘子脱离导线后是可以拆、装靠近横担的第一片绝缘子的,这一点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但当日绝缘子落下,新的绝缘子吊上后,由于绝缘子串在托瓶架上的惯性下滑,这时杆上电工必须将绝缘子串上拉一定距离方能进行安装。但将绝缘子上拉比较吃力,等电位电工处于一种本能自觉不自觉地便帮助向上推绝缘 子以减少杆上电工的劳动强度。殊不知这一“推”是一种严重的 违章现象,因为等电位工穿的是全套合格的屏蔽服,当他用手上推绝缘子串时就等于绝缘子串和导线连接了。而此时杆上电工必然也在拽着横担侧的第一片绝缘子,这就违反了《安规》第158条之规定,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是很危险的。这种不易被人们所注意的习惯性违章应引起我们警惕并应坚决地予以杜绝。
三、沿绝缘软梯进入强电场个人二道保护怎样才能起到安全防护作用。
在日常工作中,常有一些人将个人二道保护绳一头系在绝缘软梯和软梯头的连接处,另一头当等电位人员沿绝缘软梯上至一定高度时将其扣于腰部安全带上。因为他考虑到等电位人员未进入强电场前此二道保护能够着等电位人员的腰部和进入强电场后要有一定的余度以不致工作受限,所以此二道保护的长度应略大于2.5米(有效长度)。现在,我们假定作业人员进入强电场后正准备跨进软梯头时,突然失手从上面坠落下来直至被二道保护吊住,(此时坠落高度应为二道保护长加作业者脚到腰部位置至少3.5米)。此时作业者的腰部必然受到二道保护反作用力的冲击,这个冲击完全可以使作业者的腰部受到严重伤害。下面用动能定理粗算一下作业者坠落过程中受到的冲击力。假设作业者体重75公斤,坠落高度3.5米,作业者从静止开始在重力作用下由软梯的上部向下坠落(假设不考虑空气阻力),通过计算可知坠落者腰部受到的平均冲击力为12495牛顿,也就是1275公斤。我们不难看出:使用这样的个人二道保护一旦发生高空坠落,坠落者是十分危险的。
为了防止发生上述坠落给作业人员造成伤害,可将个人二道保护绳随软梯一起挂在导(地)线上,一头系于等电位人员腰部安全带上,另一头由地面工作人员控制,随着等电位人员上下而收紧或放松,这样可大大增加其安全性(同样也适用于其它停电的类似作业)。如若作业人员的安全带是双背带式的,其效果会更好。
四、关于使用火花间隙检测劣化绝缘子。
由于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快速对其绝缘子的好坏作出判断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使用。但由于在检测过程中没有相应的规定,所以,一些人想怎样测就怎样测,怎样方便怎样测。尤其是对双串绝缘子的检测往往图省事,对绝缘子串转着圈测,殊不知这样做有一定的危险性。假如我们在对220千伏及以上耐张绝缘子串进行检测时,由于作业人员站在横担上受条件所限,当对横担侧绝缘子进行检测时,其绝缘操作杆一是不可能保证在有效的安全长度内的。若此时零值绝缘子恰好分布在导线侧,而绝缘子串又刚好处在临界绝缘状态,那么,当我们先从横扭侧检测时,当短接一片良好绝缘子时(此时绝缘操作杆一定不在有效安全长度内),势必会造成绝缘子和操作杆的绝缘击穿或闪络,这对作业者的自身安全是可想而知的。虽然出现这样的几率很小,但事故具有其偶然性,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仍要防思于未然。如果我们从导线侧逐步向横担侧进行检测,无论零值如何分布,都不会对人身造成伤害。究其原因是:作业者对导线侧先进行检测时,绝缘操作杆可以保证有效的安全长度。当我们逐步向横担侧进行检测时,如果是良好的绝缘子,我们可以逐渐缩短操作杆,如果是零值,我们检测到规定片数就不再测了。如果零值是靠近横担侧分布的临界绝缘,当我们对导线侧绝缘子进行检测时,由于绝缘操作杆能保证有足够的有效长度,所以我们的操作杆是决不会被击穿的,这样就不会威胁到作业者的生命。所以我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作出相应规定,就像带电水冲洗那样,应从导线侧向横担侧依次冲洗,以使人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