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行业安全>> 其它行业>>正文

事故隐患判定依据初探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13日

在生产现场的安全检查中,如何识别和发现事故隐患?是安技干部日常接触较多的内容之一。一看便知有危险的,尚且较易识别,有些潜在的、隐蔽的危险因素一时间难以判别,全凭经验判断,遗漏是在所难免的。有这样一起事故:几位职工在操作单梁吊吊装一只75kW水泵电机,用的吊索是两根普通的三角皮带,三角皮带突然断裂,正在吊装作业的一名职工的右小腿被滚落的电机机体砸伤,造成胫、腓骨骨折。由此可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就会酿成事故,造成损失,切不可等闲视之。下面对事故隐患的定义概念、生成机理、发展过程及其属性特征做一粗略的分析和论述,并就事故隐患的判定依据做初步探讨。

1定义及概念

事故隐患的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由此可见,事故隐患包括了三大块内容。一是物的危险状态,还包括周围空间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如设备设施不良,工具材料缺陷,照明光线不足,温度湿度不适等;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是指作业者和指挥者违章违纪,冒险蛮干等;三是管理上的漏洞,如监督不力,领导失职,关键环节失控等等。本文所述的事故隐患,主要是指物的危险状态。

物的危险状态是随着生产的进程而不断变化的,有从量变到质变、从隐匿到显现、一旦条件成熟,就会使能量不正常逸散,从而造成生产暂时中断,以及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过程。

2生成机理和发展过程

2.1事故隐患客观存在于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其生成一般有2种情况。

2.1.1“先天不足”

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或者因资金的拮据,客观条件的局限,也可能是安全生产观念淡薄而无意识遗漏等因素,在新、扩、改建及引进工程项目中,未能按照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规定;各种设备设施,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就潜伏着危险,出厂后转嫁到用户身上。如国产冲压机床出厂时,没有防止操作者的手进入模区的安全防护功能,“娘胎”里就带有事故隐患。比较常见的还有安全间距不足,有毒气体和有害粉尘不达标排放,安全卫生设施不能同步到位等。项目峻工投产,事故隐患就会显现,随时产生危险,而且往往成为企业的老大难隐患。这种情况,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较为多见。凑合上马,甚至冒险投产,用员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去换取经济效益。

过程不断变化、产品质量逐步更新、设备设施新旧演变、以及安全理论的滞后和不适应性等因素,导致隐患不断生成。例如,设备上的接地电阻值增大,机械承力件因疲劳而变形、隐裂,设施检修后安全装置未及时复位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故隐患,可谓面广量大,随处可见。

2.2发展过程

事故隐患有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一般说来,事故隐患的生成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

2.2.1孕育阶段

事故隐患的存在有其基础原因。例如,各项工程项目以及各种生产设备设施在设计、施工、制造过程中,隐匿着危险;生产过程中,因工业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人员素质较差等因素,随时生成新的危险。此时,隐患尚处于无形、隐蔽状态,只能估计或预测到危险可能会出现,而不能描绘出它的具体形态。

2.2.2形成阶段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常常出现疏漏和失控,物的状态也在不断演变,逐渐构成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此时,有的事故隐患已经发展成为险情或“事故苗子”。在这一阶段,事故处于萌芽状态,可以具体指出它的存在。此时是发现事故隐患,预防事故发生的最佳时机,有经验的安全工作者已经可以预测事故的发生。

2.2.3消亡阶段

当生产中的事故隐患被某些偶然事件触发,就产生了事故,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是作为一种现象的结果而存在的。这个时候,作为现象的事故隐患已经演变成为事故,该事故隐患随着事故的产生而消亡。

事故发生后要进行调查分析,处理整改。研究事故隐患的发展过程,就是为了及时识别和发现事故隐患,通过整改的手段,控制事故的发生。

3属性与特征

事故隐患是随着生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从属于生产的,因此具有如下特征:

3.1潜在性

事故隐患在发展之初的孕育阶段,存在的方式一般均为隐匿的、潜在的,并随着产品生产的每个过程随机变化,逐步向显现发展。

3.2偶然性

事故隐患生成后,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展成为事故,但在何时、何地发生,却是偶然的。

3.3因果性

事故是由事故隐患演变而成的,事故隐患与事故的关联,表现为特定的因果性。

4判定依据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各项防范工作的第一步,是识别事故隐患。即首先要发现有危险存在,才有可能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其判定依据,一般是客观规律和经验的结合,原则上有以下3个方面。

4.1国家标准

劳动安全技术标准是预防事故、实现安全生产所必需的国家级技术法规,应贯穿于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全过程。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颁发了数百个安全技术标准,其内容涉及产品的设计制造、技术规范、环境条件、使用要求和管理准则等,是各厂矿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设计部门的工作依据,是判定事故隐患的首要依据。凡与国家标准规定相悖的,都应列为隐患范畴。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国家标准熟练掌握,尤其是对一些定量数值,以及取值方法等,均应牢记,在工作中才能准确、有效地使用。国家标准中,大多是定量判别,即使有定性概念,也具有较高的清晰度,是非分明。

《标准化法》规定,凡安全技术标准,均属强制实施的标准。这对控制事故隐患向生成阶段发展,提高劳动安全技术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除国家标准外,各行业颁发的标准,也属于这种性质。行业标准考虑了专业特征,在实施中更具有针对性。

4.2规章制度

各项规章制度是前人生产经验的结晶,是各类事故教训的产物。一般说来,这些规章制度反映了客观要求,是符合科学规律的,违背不得。因此,企业的规章制度,包括生产、质量、规程等,都是判定事故隐患的重要依据。这种判定尺度,定量、定性兼而有之,较易对照掌握。

4.3分析预测

由于事故隐患是变化的、发展的,从管理角度看,不可能全部列入控制范围;也有可能在发展中又产生新的现象,生成新的问题。标准和规章制度总是滞后于生产的发展,总有一个适应与完善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判定事故隐患就要凭借实际经验,这一现象是否存在危险,其危险程度如何,是否有可能造成事故。这就要求人们有相当的经验积累,有较为丰厚的专业知识,相当于专家型的权威判断。这一判定依据,没有清晰的界面,属定性类经验型。在当前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被普遍采用的方法。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