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产业迅速崛起之际,改革开放的中国加入WTO成功在即。入世,对总体水平并不发达的中国企业提出了必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改革的客观要求,也对中国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和机遇,成为当前企业不容讳避、亟需解决的问题。
1预测冲击、系统应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机遇,就是可以刺激企业运用现代新机制、高科技在世界这个大市场中迅速发展壮大;挑战,就是由于同发达国家历史形成的在科技水平、经常势力等方面的差距,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甚至无法回避由此导致的不公平竞争,生存尚且不易,发展更是举步维艰。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国家到企业都未雨绸缪,从机制、机构、用工、营销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应对改革。然而,作为企业重要管理内容的安全管理虽然被高度重视,但是,安全效益的隐形性、滞后性使其难以迅速完成投入-产出-实现直接经济效益最佳化的经营循环,最终使得各级管理者、相关部门除了在改革中保留了安全工作“安全第一”的重要地位之外,并未对安全管理职能部门从实质上预测入世对安全管理带来的冲击并出台相应的对策提出明确的要求。而受安全科学知识普及有限的制约,诸多安全管理工作者也难以纵观全局,系统分析,科学应对,做得好的,也就是在建立HSE、OHS
。结果便是,国家经贸委明令无论如何改革,安全生产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做到机构不能撤,岗位不能空,工作不能断,也在努力推行OHS体系建立工作,但是,企业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非国有大型企业大多只是一种保持原状式的不能适应WTO的挑战的“虚强化”。这种“虚强化”潜在着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它更多地可能不是形成又一次事故高峰,而是失去了大量的国际市场。因为发达国家的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相对较高,可接受风险值低,多已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因而很容易在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中占有市场,创造效益;相反,我们的企业由于本质安全化程度较低,可接受风险值高,没有按照国家惯例运作(如建立HSE、OHS体系),常常连参与国际市场竞标的资格都没有,又怎么能在国际市场中生存、发展?中国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尽快研究入世带来的冲击,变革旧方法,出台新对策。这是一场继往开来的革命性变革。其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应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成果,大大促进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的提高,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取得通行证,减少不公平竞争,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不揣冒昧,就中国企业安全管理如何面对WTO冲击谈一下自己的探索性构想,愿能抛砖引玉。
2应对WTO决策的宏观指导思想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是一切行为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安全管理的此次变革也应坚持效益为本的原则,既要防范各类事件发生,更要多创效益。综合分析国内外各方面情况,应对WTO决策的客观指导思想应为:以大力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成功防范各类事故为核心,以国内既有成功理论和经验为基础、借鉴应用国外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成果为手段,以综合提高安全管理、技术水平,按照国际惯例规范运作,拓展国际市场,创造巨大经济效为目的,立足本国实际,跟踪国际潮流,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地加快各项决策的出台,以期变革后的安全管理与入世后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同步匹配运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变革中,应正确处理好中国国情与国际惯例要求、运用国内既有经验理论与借鉴应用国外先进理论和成果、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关系。既不能脱离中国现时国情,认为先进的都是好的,照搬而不是借鉴先进的理论和成果,甚至用过量的投入实现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的提高来与国际惯例接轨,也不能不分企业大小,不分内外市场,不预测市场前景,不分轻重缓急,违背市场经济法则,让所有企业去高标准、高速度接轨。这些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好,就会劳民伤财,欲速而不达。必须坚决杜绝为接轨而接轨,大投资小受益,甚至有害无益的做法。
3应对WTO的具体决策
3.1建立新体制,出台新制度,构建新体系
是否根据变化了新形势建立新的科学管理体制,对企业安全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1998~1999年的机构改革,原劳动部的安全管理职能三分给国家经贸委、国家技术监督局及卫生部。在国家经贸委内部又并列国家安全生产局、国家煤矿安全监督局两大机构。而职业安全卫生的综合管理工作涉及国家经贸委、公安部、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技术监督局5个部委。这种执法主体的一分为三和经贸委内部的二分天下,综合管理职能的5体相连,增加了执法主体的协调难度,容易出现职能交叉、分工不明、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的不良现象,让企业疲于应付,甚至无所适从,事倍功半。从理论上讲,它肢解了职业安全卫生学科的系统性,忽视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经贸委既代表政府,又代表雇主,国家监察成为自己监察自己,显然有所不妥。从实际上廛,这有悖于国际惯例,在美国、英国、法国都是由一个权威部门集中进行综合管理、国家监察、统筹安排协调各项工作。因此,综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惯例,我国应按照“企业、员工、政府”三方制、建立“工业劳、资、政府”协调机制的原则,建立“企业负责、国家监察、社会监督”的新体制,并建立完整的支持与保障体系保证其正常运作。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安全管理也应尽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并较好满足国际惯例,理论上科学、实践中可行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为国家监察、社会监督提供强有力的武器,也会有较强化全员自我行为的约束。
职业安全卫生体系(OHS)和环境管理标准体系(EMSS)都是来自于质量标准体系(QSS),随着三者在使用中的表现出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三者三位一体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尽快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新体系,切实抓好宣传、培训、试点、认证工作,让具有国际市场竞争的快车道。其它企业也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通过建立国际惯例
,创建自己的体系标准,逐步提高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2打准坐标,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有机接轨
国外引进的也好,土生土长的也罢,安全管理的成功经验都是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甚至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此,不能轻易丢弃。衡量经验和成果能否利用的坐标就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安全生产,,是否有利于经济、高效运作,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要按照这个坐标,对建国50年来的安全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全面清点,严格筛选。对那些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做法,该摒弃的摒弃,该改造的改造。对那些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做法,则应完善提高,发扬光大,这是企业脚踏实地、平稳过渡、成功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国情,有机融进别国先进的经验、技术和成查,特别是国际惯例,就会创造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的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安全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旧有的做法全部抛弃,照搬别国的经验和做法,或自我封闭,概不学外,都是非常错误,极其有害的。
3.3抓好提高企业本质安全化程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几项重点工作
随着安全科学的发展,通过提高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程度来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思想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我国企业在实际中也有意无意地做了大量工作,只是诸方面发展还不平衡,有的方面甚至还非常薄弱。本质安全化的提出始于60年代的电子工业,其要旨就是对于人-机-环境系统,在一定生产力水平状况下,通过可承受的经济投入成熟的安全技术,使其具较完善的安全设计和相当可靠的管理技术,从而实现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企业的本质安全化包括人员、机具、环境、生产管理的本质安全化4方面内容。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二:①概念不清,理解偏颇;②没有系统观念,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的4方面内容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广泛宣传,提高认识,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如对一个企业,受自身技术水平和经济势力的限制,对其本质安全化程度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不现实、有害无益的;而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去提高本质安全化程度,使安全生产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也是错误的。基于上述分析,当前,企业在提高本质安全化程度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抓好人员自身素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原则。这不仅体现在对直接生产操作者的要求,也是对企业安全管理者的要求。加入WTO,需要建立新体制、新制度、新体系,需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进行管理创新,借鉴应用现代理论和成果。这些工作,文化层次低,接受新生事物慢,缺乏管理创新能力的管理人员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必须把提高人员综合素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当作一项首要工作来抓。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就会从根本上制约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执行的有效性、纠偏性,从而制约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2)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有选择、有分层、有步骤地进行改革
加入WTO,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营造更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多创效益。因此,安全管理变革应始终不能脱离经济效益这个中心,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不能拍脑袋,想当然。譬如,企业施工队伍建立了HSE体系,就取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并可能在国外招标和国内反承包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是用大大提高成本来实现的。相比之下,那些没有建立HSE体系的队伍,虽不能在国际市场中竞争,但却节省了成本,有利于扩大再生产。如果不分企业大小和市场内外,一刀切,齐搞HSE,就极易造成低效投资,甚至是无益投资,把企业拖垮。这就要求根据市场要求,区别对待。在保证安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生产经营的主体投资行为中。同时,要注意改革的层次性、有序性。如建立OHSMS
,就应分下列几种情况进行:计划到国外施工或在国内进行反承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须迅速建立,莫失良机;经济势力和工艺技术含量尚可,通过建立OHSMS
,国际市场前景看好,可以有计划地分步实施,不应集中资金速成;对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或经济势力和工艺技术含量较低,就不应把建立此体系作为应对WTO的重要措施,只管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谋求发展便可,待经济技术条件具备了再说。一句话,“安全第一”、“与国际惯例接轨”均无可厚非,但整个生产过程中,安全始终处于为生产服务保驾的地位,本质上是为了生产的顺利持续再扩大。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既不以过量投入、放弃扩展良机来保安全,也不应以牺牲安全、单求产值来保生产,要因地制宜,科学决策。
(3)用安全科学观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
安全伴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尔今,安全已发展成为一门以技术应用过程中安全与危险这对矛盾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独立学科。然而,在当今中国,从小私营到大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安全管理是一种经验性、强制性的监督监察(检查)管理,而不是一门科学”的思想。其原因主要是安全学科设置较晚,安全工程专业人才较少,企业规模、工艺技术还未对安全科学提出强烈需求等影响了这门科学的传播。不能建立起安全科学观,企业安全管理就只能囿于经验性的事后处理为特征的管理,而不能充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和方法创新管理,不能很好地借鉴应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和技术成果。这是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浪潮中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大企业需要的。也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经贸提出的“3个转变”。届时,安全管理的滞后将极大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如在航天工业领域,不少国家由于技术的不可靠,使得发射器中途坠海,损失数亿美元。以安全科学观建设企业的安全文化,企业就会产生深厚的安全科学底蕴,满足这场企业安全管理深刻变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