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向来活泼,属那种心理很健康的人。可谁知进厂工作一年后,
人变得少言寡语,兴趣索然,经常莫明其妙地哭泣,脑子里净是悲观
不良的念头。经医生检查,她患了抑郁症。在她治疗好转期间,因对
该病有了了解,她又陆续给医生介绍来小B、小C等五六名在一起打工
的姐妹。她们的病况同小A差不多,就像得了“传染病”一样,这究
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她们在一家服装厂当缝纫工,每天嘈杂的机器声震耳欲聋,
两人近在咫尺,说话还得喊或打手势。她们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一天
下来人困马乏,回宿舍倒头便睡。后来越发感到脑子迟钝,失眠健忘,
干什么都没心思,整天胡思乱想,身体也同灌了铅,沉重无力。一些
打工妹在干了一两年后,不得不辞去工作。
有人对长期处于噪音强度105分贝(正常环境白天噪音小于55分
贝,夜间小于45分贝)以上的纺织女工进行过心理健康调查对比,结
果工作1~3年的患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和躯
体障碍(头昏、月经失调、全身慢性疼痛、疲倦、尿频)的比例明显
高于初来的工人以及在无噪音环境中工作的姐妹。她们不但工作效率
下降,生活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管理层对此缺乏认识,一般
会误认为工人消极怠工,施以批评处罚,这就更加重了她们的病情。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是这一
活动过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包括听觉,视觉、嗅觉等。当一个符
合心意的物理信号(声、光等)输进大脑时,大脑会进入良性的生化
反应,会产生满意的愉悦的心情感受,相应的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
在这种脑状态调控下,生理内环境会有条不紊地运转,使人感到身体
舒适、充满活力,例如我们欣赏到优美的音乐、舞蹈等。反之,当大
脑每天获取的都是噪音信号,就会扰乱它的记忆、思维、情绪中枢。
为了被动适应这种环境,生理上会出现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为
了逃避这种环境,心理上就会出现应激防御反应,如惊恐不安、烦躁
易怒、悲观厌世等负性情绪。如果人们未能识别这种提示,仍未加保
护地长期处在这个环境中,就可能患上精神障碍或心身疾病。
对于这些患病的打工妹不能单靠医生治疗,因为即便治愈了,回
到那种环境仍可使病情复发,根本有效的措施是全方位的社会心理支
持。其一,有关企业要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劳动保护。如淘汰陈旧设
备,更换低噪音的机器设备,给工人配备耳塞等听力保健品。其二,
缩短工时,提高工资及福利待遇。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不但有益职工
的精神健康,更能激发工作动机和效率。其三,定期组织旅游和休假。
解决心理及生理疲劳,有效途径之一是回归自然,放飞心情,这会使
压抑苦闷及时化解,不至于积压成疾。其四,设立聊天室,提供放松
空间。国外有位心理学家发现,女性的闲聊是一种特有的心理宣泄方
式,有益于心身,有利于工作,不可认为她们这是偷懒、素质差的表
现。如果这种天性长期得不到满足,反而会导致心理疾病。(王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