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行业安全>> 其它行业>>正文

简要论述对城市灾害与安全的几点认识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1月18日

        城市是多灾之地,城市对于灾害具有双重效应。其一,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人口和建筑物高度密集,生产和生活高度集中,车流拥挤,道路相对不足,绿地和空地稀少,危险源广泛分布,一旦遭受灾难,其损失也必然很大,这就是城市对灾害的放大效应。其二,城市经济繁荣,具有防灾减灾的强大的物质基础;城市人口众多,文化素质高,科技人才辈出,灾害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也很多;城市信息更是直接和全球联网,在灾害来临前能较早的、较快地预警、防灾;即使遭受灾难,救灾工作的开展也相对及时,从而大大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这又是城市对灾害的缩小效应。因此,研究灾害与城市的相互关系,了解和掌握城市灾害的成因、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预防城市灾害,使灾害减小到最小程度,对于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一个城市工作者与城市规划者以及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 城市灾害与安全的形成与影响因素
        城市作为特殊的承灾体,灾害成因比较复杂,既有一定的自然原因,又有一定的社会原因。自然因素方面,如气象因素中的大风、暴雨、冰冻、大雾等,地质因素中的滑坡、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地震等,环境方面的污染、噪声等,生物灾害中的瘟疫、病虫害等。此外,由于人为或技术的原因,造成的城市灾害隐患也越来越多,如火灾、交通事故、化学事故、水管破裂、煤气泄漏、输电事故等。这些灾害因素,均可以导致城市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城市中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状态,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地区生态的恶化和灾害的发生。城市的特点使得城市对灾害具有放大作用。城市是各种要素(如人员、建筑、社区和基础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社会因素最复杂、最集中的地方,它们往往形成网络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公共设施状态以及城市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对城市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城市无法控制外来居民的增长,又没有能力提供基本的服务,而使城市地区的防灾减灾变得更加复杂。
        首先,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而使具有强烈破坏性的灾害在不断增加,这个巨大的人群及其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聚集而使全球变暖,这种变化将严重地改变着正常的生态模式,从而对农业、水文、流行病、物种、强烈风暴、海平面和沿海潮水等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数量的急剧增加。其次,当今时代,具有潜在危险的技术以及物品越来越多,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失误的机会。第三,城市骚乱、恐怖主义以及其他人类的各种故意扰乱活动的威胁时时存在,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的类似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会对人类社会引发更强的破坏和动荡性灾难。第四,城市的脆弱性和人类“向阳不向阴”的天性有关。人类总是偏好有利自己或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单向行为,比如,对资源占有和利用的态度。
        城市化带来许多城市灾害,比如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提升,交通灾害日益频发,造成了人员和财产损失;过多的车辆排放的尾气,又影响城市空气质量,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城市化使得过多的人口涌入了城市,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有些了为了在城市生存,铤而走险进行犯罪活动,造成了许多社会治安问题,使得城市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威胁等等。
        全球变化中,最明显的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会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与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中纬度地区将会因气候变暖使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则会因变暖而增加降水,温带作物将可以在此安家。但就全球来看,气候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我国最大的城市“热岛”北京,比郊区温度高出9.6度,上海与郊区的最大温差也达6.8度。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在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汽车等交通工具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还有一个原因是城市中由混凝土、石料、砖瓦堆砌成的建筑群与柏油、水泥、陶瓷、石料等铺设的路面、人行道、广场,代替了原为植被、作物覆盖的自然地面。它们反射率小,热容量高,大量吸收太阳能。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一项全球城市调查报告显示,有全球变化导致的全球变暖造成的热浪和海平面上升等后果正在对全球各城市造成影响,但多数城市并没有做好相应准备。
        综上所述,城市化与全球变化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一同作用于人们生活的城市。所以我们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 保障和构建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非典”危机告诉我们,必须强化社会应急管理机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增强了社会抗冲击的能力,但是同时,现代社会化的社会,易受攻击的环节也在增多。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及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治安、社会救济、市场监管、信息反馈与沟通、指挥协调等方面常备不懈的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并且制定应对可能危机的长期战略,城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
        为了有效预防事故与灾害,保障城市的安全,需要弄清楚事故与灾害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对于具体的事故与灾害要进行具体研究,掌握灾害的各个环节,例如城市防洪规划与洪水对建筑物的破坏模式,风暴的极值风压、风振与风谱的实测和统计分析,城市火灾、危险品泄漏或爆炸的成灾模式,生命线工程系统的安全可靠度分析等。保障和构建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与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国家方面来说,国家应该制定全面有效的城市安全的应急管理制度,例如党中央和国务院认真总结防止“非典”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布置和强化了应急“一案三制”的建设,即应对突发事件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制建设,一次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好应急预案的落实到位,一手抓好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切实提高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确保预案在应急管理中发挥作用。国家不断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预案,能够为各级政府的应急措施提供制度和方向的保障。
        其次从政府方面来分析,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提升应对城市灾害的能力,保障城市的安全。具体就是,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并且贯彻落实国家的城市应急管理预案,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要沉着冷静,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方面,在平时要多进行防灾减灾演练,以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政府防灾减灾的调控能力;做好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救灾资源的储备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政府要高度重视救灾物资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要强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是一个涵盖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人力资源与体制资源、工程能力与组织能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复合概念,是现代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式也越来越严重,这样的现实将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紧迫课题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面前。因此开展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成为加强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再次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分析,人民群众是直接的受灾体,其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我们救灾的主要内容。在灾害中,他们之所以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防灾减灾的自救能力太弱。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能力,是减轻灾害损失的一个重要的措施。这就要求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学习、多了解自救的方法,在面临灾害时能够临危不惧、冷静应对。
        城市灾害与安全与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紧密相关,对它的研究我们一刻也不能松懈。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城市的安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