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确保在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提供科学、快速、准确的检验数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验室实际,制定本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时的相关工作,包括样品采集、受理、检验、结果报告等环节。凡是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一律以本程序为准,本程序未提及的部分,仍然执行本中心
文件的其它规定。
3 职责
3.1 中心主任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和协调。
3.2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中心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立即对食品样品实施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任务优先于其他检测任务。
3.3 卫生监测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工作进行组织处理、总结分析、信息报送和资料归档管理,安排专业人员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危害因素分析、采样、送检和编制调查报告。
3.4办公室( 质量管理科)负责检测样品的受理、样品管理、检测报告的签章和发放以及质量控制等。
3.5 检测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样品的实施、检测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测报告的编制及审核等。
3.6 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的物资和交通工具等的后勤保障工作。
3.7 本中心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报告的批准。
3.8 办公室负责保障应急检验所需的物资、设施、环境等。
4 工作程序
4.1 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
4.1.1 准备工作
4.1.1.1 人员准备
① 培训 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接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的技术培训,掌握常规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抗原抗体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等应急检验相关的采样和检测技术,熟悉应急检验的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样品采集工作要求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要求,能够胜任微生物检验的相关技术岗位工作。
② 要求 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保持24 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随时上岗工作。
实验室合理安排人员外出、休假,保证应急检验有足够的实验人员。
4.1.1.2 检测技术方法准备
① 实验室为保证应急检测需要,应建立涵盖病毒、细菌分离培养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方法,抗原抗体检测技术方法,病原体快速筛查技术方法,并确保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方法处于有效运行状态。
② 实验室建立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厌氧分离培养等技术方法,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技术、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常见致病菌的检测鉴定能力保持有效状态。
4.1.1.3 检测设备准备
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的主要仪器设备由微生物实验室专人负责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 包括操作步骤、设备维护、技术资料目录、维修及技术支持;仪器设备应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确保其保持在正常使用状态;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安排两人能够独立操作,确保熟练使用者不少于2人,以保证应急检测时的需要。
4.1.1.4 试剂、器材准备
储备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试剂器材,保证有足量的个人防护设备、采样器材、检测试剂耗材储备并及时补充,确认检测试剂在有效期内。试剂、器材采购清单由微生物检验提出,办公室负责采购。
4.1.2 样品采集
4.1.2.1 卫生科负责检测样品的采集,实验室人员尽量参与,并做好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采样器械、培养基、保存液、个人防护用品、记录表格等。
4.1.2.2 样品采集原则:样品采集要有针对性,要采集早期、用药前的各类样品,要足量采集,采集过程中要避免污染并做好保存,及时运送。
4.1.2.3 卫生科负责做好样品采集对象的病情背景资料和个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4.1.2.4 样品采集种类:食品样品、呼吸道样品、消化道样品、血液样品及为了明确病因而采集的尸检样品,可能的环境标本等。
4.1.2.5 样品采集方法
① 采集方法:用洁净的容器(采样瓶、塑料采样袋、洁净纸袋等)采集 100至500克样品。
② 注意事项:食物样品种类繁多,突发事件中应着重采集相关样品,避免盲目、重复采集;对于食物中毒事件,由于中毒患者的相关食品相对较少,则应尽可能分别采集全部剩余食物。
③ 重视食物样品的污染问题,对于微生物检测的样品,采样过程和容器污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它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对样品的最后评价。
4.1.3 检测
4.1.3.1 确定检测项目
① 按照食源性疾病症候群确定病原体检测范围;
② 根据现场调查提出的病因假设优先安排检测项目;
③ 根据食品风险因素一般分布规律或本地局部分布规律判断,可能性大的病原体优先检测;
④ 优先进行病原学快速检测和病原分离,病原学检测无阳性结果可通过血清学检测寻找病因线索。
4.1.3.2 检测流程及方法的选择
① 实验室应与现场充分沟通,获取样本相关信息。根据样品种类、发病时间、采样时间、采样部位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分子扩增、分离培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方法,避免无意义项目检测。
② 基本检测流程
确定检测的基本流程,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样本的状况及可能的病原体类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病原体定性筛选,特异性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具有病原学诊断意义,在确定病原体性质上有较高的价值;病原体分离鉴定是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血清学试验时,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四倍升高才具有诊断意义。
4.1.4 实验室生物安全
4.1.4.1 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工作。
4.1.4.2 己知病原体或高度疑似病原体检测 , 按照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条例进行相应级别的防护,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测。
4.1.4.3 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标本检测原则上按怀疑的、可能产生最高级别生物危害的病原体进行生物安全防护,并在开始工作前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4.1.5 结果评估
4.1.5.1 假阳性风险
检测中首先应排除由于样品污染、操作过程污染、交叉反应造成的假阳性结果。分子扩增试验要严格按照4个分区进行,确认操作过程中阳性对照品未造成污染或不使用阳性对照。首次使用的 PCR 方法扩增产物应测序确认。血清学检测原则上要设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
4.1.5.2 假阴性风险
任何试验方法都有检测限,应谨慎使用阴性检测结果排除诊断,除非业内公认可以作为排除诊断指标。
4.1.5.3 出现一种以上病原体阳性检测结果
首先应评估所有阳性结果是否准确,如果是评估是否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不应机械地用实验结果解释病因,谨慎作“多种病原体协同感染”之类的结论。
4.1.5.4 病原诊断病原诊断应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尤其要注意不同采集部位样本的检测结果诊断价值不同。尽可能有不同方法实验结果的相互验证。 单一快速过筛试验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般不宜作为最后的病原诊断解释。
4.1.6 结果报告
4.1.6.1 采用快速诊断方法得出初步检测结果经评估后可用电话等方式初步报告,供现场处置参考,结果确认后出具正式检测报告。
4.1.6.2 检测报告签发按中心
文件要求签发。
4.1.6.3 实验室恪守结果的保密原则,不得对公众发布重大疫情实验检结果,只能上报卫生主管部门。
4.2 食品安全事故理化应急检验
4.2.1 化学性食品安全事故可能的原因
4.2.1.1 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
① 直接污染,如误食用农药拌种谷物加工的食品或喷洒农药不久的蔬菜、水果。误用盛装化学毒物或被污染的容器盛装食品等。
② 间接污染,主要有食用己吸收有毒化学物的动物或植物。如滥用氟乙酰胺、毒鼠强造成二次污染。
4.2.1.2 把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误作为食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摄入。如将非食用油作食用油、亚硝酸盐作食盐、碳酸锁作发酵粉等。
4.2.1.3 食品中添加了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4.2.1.4 食品中滥用有毒化学物,如用甲醇经勾兑后作白酒出售。
4.2.1.5 食品中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如油脂酸败。
4.2.1.6 食品中人为投入有毒化学物。
4.2.1.7 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其他原因
4.2.2 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