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品安全 ── 关乎民生无小事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我们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 、我区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薄弱环节
我区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多次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近年未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但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点多、线长、面广的难题,远非高枕无忧,主要表现在:
1 、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存在监管死角。农村集贸市场销售人员流动性大,加工场所大多不固定,很难达到卫生标准。一些加工点雇用的临时工人没有健康证,场所异味熏人,露天制作的油炸食品却没有防蝇、防尘设施。一些不法经营者甚至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2、 小企业、小作坊隐患依然较多。小作坊的存在,客观上方便了城乡居民生活,促进了就业,但也存在小、散、差等问题,其加工的食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对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如有些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条件简陋,检测检验技术手段欠缺。
3、 部分餐馆食品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有些餐饮店进货渠道混乱,甚至用变质的原材料加工食品,卫生设施投入不足,缺少清洗、消毒设备,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体检率低,着装戴帽不规范,生熟食品混杂,食品采购台账记录不全。部分单位食堂因不对外营业,不用办工商执照和许可证,成为新的食品安全隐患。许多酒店、排档、食堂均不同程度使用来历不明的散装食用油。
4 、监督保障投入明显不足。一是人员编制不足。目前卫生监督所编制人员还未完全到位。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较少。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承担本区域安全监督检测工作能力较弱。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农村更是由于卫生监督力量薄弱,成为监督盲区,不少伪劣食品流入农村。三是检验检测设备缺乏。食品卫生监督专项经费也不足,监测仪器和监督取证设备陈旧落后,对关系食品安全的一些农药兽药残留、添加剂含量指标等关键项目就出现检不了、检不全的问题。
5、 执法部门监管还需到位。由于目前监管体制原因,针对食品制售企业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农业负责农产品种植养殖,质检部门负责生产加工,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卫生部门负责食品消费,食品药品负责食品工作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食品监管体制的多头性,使众多执法主体难以形成紧密的监管链条。尤其是早市、夜市和流动小吃摊点无证经营,不具备消毒和卫生条件,食品卫生安全隐患突出。一些学校门口小吃摊点云集,危害学生健康,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6 、食品的安全信息渠道不通畅。一些地方开展食品、农产品抽样监督检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安全生产销售等情况,没有进行信息公开。日常监督检测或专项整治的结果,仅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参考,没有固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开。执法部门联合执法、相关信息通报等方面,也存在缺漏。
三、对策建议
1、强化责任意识,健全食品安全工作问责制
首先,要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以责任追究为重点,引导和督促各乡镇、各部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力度,切实担负起保障本地区食品安全的责任。其次,要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古今兴盛皆在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化责任意识,关键是要细化责任,科学合理划分监管责任,建立食品安全定期评估分析体系和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逐年加大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投入,提高本地区食品检测合格率。第三,要落实企业主体生产者的责任。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落实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杜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2 、 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从“被动应付型”转向“主动保障型”
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充分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好食品安全执法交通工具、快速检测装备、取证工具和信息化设备的配备。
二是合理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制定鼓励措施和相关政策,充分利用有关企业的检验检测设备和人才力量,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提供服务
三是转变监管思路。由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向审批与监管并重转变。由重集中整治、轻日常监管,向经常化、制度化监管转变。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不让黑心经营者有可乘之机,尤其要全面禁止散装食用油在我区流通。
四是强化薄弱环节监管。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对小作坊、小加工厂、小餐饮店、熟食品加工厂使用生产原料、添加剂的检查,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食品卫生监督力量,关注乡镇、农村的食品安全薄弱环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位,避免部门间执法交叉或出现监管盲区。
3 、完善监管机制,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一是严格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门槛。要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深入开展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严格审核企业生产条件和餐馆卫生条件,严格现场核查、发证检验、审批发证,将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处于完全监控之下。
二是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系。要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所有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考评并进行公布。建立不良企业登记制度,对达不到生产条件和卫生标准的企业,坚决不允许其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设立专门的举报电话,鼓励群众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举报和监督。支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自律作用,引导和约束企业诚信经营。
三是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化办公手段,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建立食品安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水平,形成协调统一、反应灵敏的应急处理机制。
4 、健全信息公开与通报制度,引导公众趋利避害
实践证明,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做好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的公开披露,能够使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对策,让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和增加自我保护能力,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又能更好的实现理性消费,从而使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建议:一是建立我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检测例行公告,及时向民众公开或发布食品安全的突发事件、检测公告、风险评估、安全预警、食品检验等信息;二是健全信息通报机制,定期召开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加强协调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