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行业安全>> 交通运输>>正文

加强专用线安全监管 确保运输安全持续稳定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2月27日

我站地处贵州省XX市,是一个典型的业务繁忙的客货运中间站,日均发送旅客在6000人以上,日均调车钩数120钩,装车140辆,卸车70辆。有4条专用线(XX制造厂专用线、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XX油库专用线、XX市粮食局粮油储备库专用线、贵州省XX煤矿专用铁路)与我站接轨。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过分强调车站自身的安全管理,弱化了对专用线的安全监管,导致专用线设备质量下降(如线路设施、照明设备等)、运输协议得不到有效落实、专用线管理者的安全管理水平达不到部、局的要求,给车站作业安全埋下了隐患。
        今年“1·20”事故发生后,我站“痛定思痛”,在铁路局的帮助指导下,深刻汲取事故教训,积极转变管理思路,以《合资铁路、地方铁路、专用铁路、铁路专用线运输安全监管办法》(成铁监管办〔2010〕7号)文件为依据,全面进行专用线安全专项整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简要情况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统一认识,转变安全管理思路
        首先,车站管理班子通过对“1·20”事故的深入剖析和讨论,统一了对专用线安全监管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转变安全管理思路,将对专用线的安全监管纳入到日常工作中。
        其次,我站于3月初召集各专用线产权单位负责人召开了“专用线安全专项整治会议”,向各专用线通报了“1·20”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铁路局对车站的处理情况,以前所未有的态度表明了车站对各专用线进行安全整治的决心。并向各专用线传达了近期铁路局对专用线加强安全监管的相关文件,要求各专用线对存在的问题限期进行整改,逾期未整改的车站将报上级部门采取关停措施,以此来促使各专用线产权单位负责人提高对当前形势的认识,改变陈旧的安全管理思路。
        二、解决结合部长期存在的问题,使《专用线运输协议》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1.车站与各专用线签订的《专用线运输协议》中规定,各专用线内设置的相关道岔均必须由专用线人员进行扳动。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除贵州省轿子山煤矿专用铁路外,其余3条与车站接轨的专用线内设置的相关道岔均仍由车站调车人员进行扳动,造成责权不明。为此,我站要求各专用线必须于3月31日前配齐专用线扳道员,经贵阳站进行资格培训后上岗作业,目前,此项工作已基本完成。
        2.与我站接轨的4条专用线,除贵州省XX煤矿专用铁路外,其余3条与车站接轨的专用线内均长期存在夜间照明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一是加强与各专用线产权单位负责人的沟通协调,使其明白改善夜间照明条件是一件对路企双方的安全生产都极为有利的事;二是进行牵线搭桥,将生产质优价廉的照明设施的厂家介绍给专用线产权单位;三是下发《安全监察整改通知书》,各专用线逾期未按照车站的要求进行整改的将停止取送车作业。通过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目前,3条专用线中,XX市粮食局粮油储备库专用线、XX制造厂专用线已整改完毕,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XX油库专用线因其油库的特殊性质,照明设备的安装施工较为缓慢,但4月底前也可按要求整改完毕。
        三、抓好定期交流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专用线管理人员及职工的业务水平。
        1.定期召开联劳会议,及时向专用线管理人员传达铁路局、车站的相关文件精神,使专用线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新知识、新要求,感知当前形势,避免发生管理脱节现象。
        2. 针对专用线作业人员分散的特点,我们将培训班办进专用线,现场讲解安全作业知识。在讲解中把重点放在防溜措施(注:即防溜铁鞋,防溜枕木,车辆手闸)的采取和撤除、道岔扳动、70吨车辆β销的使用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专用线一线作业人员的业务技能,为专用线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专用线施工安全管理
        各专用线凡进行影响行车的施工时,必须提前向车站报告,由车站组织各相关单位召开施工协调会、准备会、总结会,明确各项安全措施,确保施工期间的作业安全。杜绝专用线盲目乱干的现象发生。
        五、加大对专用线的日常检查力度,时刻使专用线作业符合车站的作业标准
        由于专用线的人员并不直接归车站管理,专用线的安全工作极易出现“一时紧、一时松”的现象,因此,我站将对专用线的安全监管纳入车站日常安全检查内容,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专用线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严重危及安全生产时,下发《安全监察整改通知书》,停止取送车作业,专用线按照车站的要求进行整改并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进行取送车作业。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