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行业安全>> 综合>>正文

如何对待和判断安全隐患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3月13日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也确实曾发生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事实。众所周知,这里的“蚁穴”就是“隐患”。与千里之堤相比,蚁穴已经小到不能再小的程度,但它潜在的破坏性却大到足以摧毁坚固的千里之堤的程度。这句成语,深刻、细致、深入地勾划了“隐患”的形态、特点、后果。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给“隐患”画个象--它很小、很不起眼,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使得它既难于发现,又易于忽视,它具有一定的潜在的破坏力,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是“隐患”。这些小小的隐患,同样会给花费了成千上万的资金,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企业造成损失,甚至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对待和判断“隐患”,是安全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有些员工,甚至是负有一定责任的管理人员,以不同的形式反应出,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存在着判断模糊,后果不清,行动迟缓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对安全隐患的整改,影响到安全生产。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些同志对安全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认识模糊,对安全生产的最终目的,认识不清,进而使得这些同志在隐患整改的问题上,思想上反应迟顿,行动上表现迟缓,影响到安全工作的效果,最终有可能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因此,对如何对待安全隐患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1. 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关键词:消除  控制    预防  保证)。
        2. 什么是安全隐患---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统称为安全隐患(关键词: 因素)。
        3. 什么是“事故”----“事故”是指: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性事件的总称。(关键词:意外  突发性)(如果是有意识的,人为造成的,那是“破坏”)
        4. 安全工作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具体工作方法有两种:
        A. 被动安全法----即“外部安全法”,是一种的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它是运用外赋装置(通俗地说,就是一些补救性的安全措施)和制定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控制和缓和危险的发生。(关键词: 控制  缓和)
        B. 主动安全法---即“本质安全法”。是近年来所提倡的安全工作方法。它是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从源头消灭或减少危险。(关键词:  从源头)
        尽管“被动安全法”没有“主动安全法”有效,但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限制,我们目前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日常所进行的工作仍旧就多采用“被动安全的方法”进行日常安全管理工作。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简洁地阐述一下安全工作的程序就是:用“被动安全”或“主动安全”的工作方法,去控制或缓和(或从源头消除),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隐患)以预防在“意外”和“突发性”的情况下,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发生“事故”,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其中的关键就是:控制,缓和消除“危险因素”也就是“隐患”。因此,从根本上说,安全工作就是围绕着“隐患”在进行工作,不论是用主动安全的方法,从源头消灭隐患,还是用被动安全的方法,在过程中控制或缓和危险因素。为什么在安全工作中一直咬着那些小小的隐患不放呢?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不太理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事故是怎样形成的。和其它事物一样,事故的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在这里,内因就是存在于生产系统,设备,管理,人员素质等内部的危险因素(隐患);委员 外因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在事故中出现的那些所谓的“巧合”和“意外”。这些内因在适当的条件下,在这些“巧合”和“意外”的诱发下,就形成了事故。如果不相信,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所发生过的事故是不是这样。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想去控制或消除那些凿摸不定,随机性很强的“巧合”和“意外”是不太容易的,相比之下,去发现,控制或消灭那些存在于事物本身的“隐患”是可能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揿住“隐患”不放的原因。
        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同志对待“隐患”的态度值得磋商:他们不是在围绕着“隐患”进行工作,而是设法绕开“隐患”去工作。举几个例子:一天,某单位因工作需要登高作业,操作人员要求开登高证,但开证人员却说“没有证,你就说我不知道”。潜台词就是:我不开证,我不知道,出了事我就没责任了。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绕着走的现象。其原因是没有弄清楚“危险作业”开证的目的是什么?开证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查找在这个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的过程,因为,开证时,有关人员要签字认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即使从个人利益出发,相关人员也要去查一查在自己所承担那个范围内是不是存在问题,需要采取什么相应的安全措施。其结果就是通过多方面,多个与这次危险作业有关的人员,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消除作业过程中隐患,保证安全作业的目的。还有些同志,现场也不到,措施也不全,也能大笔一挥,把“作业证”开出来。在这里再重申一次:“作业证”的本身仅仅是一张纸,一张督促有关人员检查作业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检查表”,它不是“护身符”。
        隐患是客观存在的,想绕开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讲句不好听的话,想绕开隐患走的想法,充其量也就是阿Q精神在安全工作上的表现--“自己安慰自己”。之所以有这种情况的存在,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可能还有一个如何确定隐患和对隐患后果的判断问题。这是一个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对隐患重视程度的问题。
        下面说一下判定隐患的方法。正确地判断安全隐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伟大理论在这里有点不太好用。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要证明一个隐患到底是不是真的会成为事故,而去实践一下。在亚邦的历史上就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个用“实践”去求证隐患的事故:两个工人对明火是化工厂的重大安全隐患不大相信,对蒽醌可以着火不大相信,为了实践一下,他们用打火机去烧烘房墙壁上的蒽醌飞花,结果,打火机一亮,烘房烧光了,造就了亚邦历史的第一起事故。这是一个沉重的笑话,也反应出一些同志在隐患问题上的一些幼稚想法。那么,如何去科学的判断和确认安全隐患呢?
        根据上述定义:凡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有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都是隐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三个字就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发生。国家在制定有关安全规程、规范也都是以“有可能”为出发点,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措施。如:《高处安全作业规程》中对高处作业的定义就是这么下的:“凡距堕落高度基准面2米及其以上,有可能堕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称为高处作业”。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定这个“有可能”,即,确定“有可能”的依据是什么?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