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行业安全>> 综合>>正文

如何对待和判断安全隐患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3月13日

        “有可能”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凭某人的主观意志所确定的。确定“有可能”的依据一般是由两个方面组成:
        一是理论依据,就是对诸如物质的物化性质,设备的各种参数进行计算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甚至还要考虑到环境的一些影响。如,一个使用时间较长的金属压力反应釜,通过对它的壁厚的测量,对安全附件的检测,对腐蚀余度的计算,对材质有关数据的计算,对反应介质可能产生压力的计算,经过综合分析后就可以确定这台反应釜是否“有可能”发生破裂的情况。如果有,就可认定该设备存在“有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反之,则可在理论上认为该设备在正常工艺条件下运转是安全的(不包括非正常条件);
        另一个是“案例比较法”:即与发生过的,相类似的事故,进行比较,看所比较的体系是否也存在着类似引发事故的那些因素,如果有,就存在“有可能”的危险,存在的相似因素越多,“有可能”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两种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第二种方法有时比第一种方法更直观,更可靠。因为事故的本身就是危险因素(隐患)在某种意外因素,甚至是多种意外因素诱发下爆发---导致事故的发生。而理论计算是很难全面地考虑到这么多的“意外因素”。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亚邦2001年7月10日发生的因硫化氢中毒死亡两人的重大事故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从理论上讲,一个产生硫化氢的系统与一个产生氯化氢的系统之间,用五只阀门进行切断后,两种气体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互串到另一个系统中去的。但两个可产生不同有毒气体的系统,共用一套吸收系统的本身,就形成了安全隐患。但是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它可能不会形成事故,事实上,由于几个难以想到的意外,同时叠加在了一起,诱发了这个内因,事故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了:第一个意外:缓冲槽上的阀门。因该单位过分追求节约,再加上按装人员不认真,从废料堆里随便拣了一只阀柄与阀芯实际上已经断开的阀门装上了,造成:表面呈现关闭状态的阀门,实际上是全开的;第二个意外:由于人的因素,三只应该关闭的塑料阀门却没有被关闭。第三个意外:唯一呈现关闭状态的一只阀门,又因质量问题发生内漏。(结果导致,五只阀门切断不了一根几乎没有压力的气相管道)。第四个意外:又因为工艺条件和硫化氢气体本身的性质所定,使得生成的硫化氢都是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泄漏到事故釜内后,都沉入到釜的下部。第五个意外:由于按装上的问题,使得这只釜的人孔低于楼面以下约30公分,造成,即使人蹲在地上,也无法闻到釜内是否有气体,再加上高浓度的硫化氢气体具有嗅觉麻痹的特点,就更难于闻到硫化氢的气味了。第六个意外:这是一只已经停产半个多月,并且早已洗的干干净净而且前两天还进去检查过的,并且从工艺上讲,无法产生硫化氢的一只人们在一般情况下无法将它与硫化氢相联系的停产设备。第七个意外:该单位的安全意识也实在太差:既没有安全带,又没有防毒面具,连防毒口罩的型号都不对。进入5米多深的反应釜竟然没有梯子。第一个人是顺着绳子爬下去的,当感觉不对时,手一松就掉到釜底,拉都没办法拉,在最后的时刻,失去了最后一线救援的机会。第八个意外:第二个受害者与第一个受害者又是亲戚,由于亲情原因,导致他救人心切,尽管已有人提出不要随便再下去的警告,但他仍然在未找到防毒面具的情况下,顺手在地上拿了一个连型号都不对的防毒口罩下去了。第九个意外:正好碰上一个不懂技术,不负责任的厂长在现场指挥,又亲手将第二个本不该死的人送了下去,导致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在这个事故中1-7的七个意外只要有一个不同时存在,这个事故就不会发生,后两个意外只要有一个不同时存在,这个事故就不会扩大.但事实上这九个意外(也就是外因)同时作用到这个两个不同系统共用一个吸收系统的安全隐患(也就是内因)上,引发了这次死亡两人的重大事故。这些导致事故的因素,如果你仅从理论上去推敲、分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些包括着人的操作、意识上的疏忽、亲情、设备、装备、按装、管理等诸多因素在内的九个意外,更不会想到它们会同时叠加在一起,并且会同时爆发。--这就是绝大多数事故事发生时都离不开的三个字“巧”和“意外”。
        因此,仅从理论上去判定“隐患”是不完整和不可靠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至所以对“隐患”判断不准,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很大的原因就在这里----过份相信“理论”。
        还有一个影响人们对“隐患”重视程度的问题,是人们一些习惯思维:咱们中国人是礼仪之邦,对人,对事大都愿意从好的方面去想,同样,对待“安全隐患”也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认为它不会这么巧、不可能都凑到一起、不会发生事故、再加上人们的侥幸和赌博心理,于是形成了对待“安全隐患”能拖则拖,能不整改就不整改的情况。但是,事故就是由于这些很小的,很不起眼的危险因素很“巧合”地组合在了一起,在很意外的情况下演变成为事故。如果不是由于“巧合”和“意外”所发生的事故,那就是“破坏”了。
        安全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很多,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找出“隐患”,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推论,这些“危险因素”在不正常的状态下是否有可能演变成事故,如果有,我们就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去“预防”事故,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而不是相不相信的问题,更不是要让事实去证明的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有的同志摆不正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摆不正防范隐患与生产需要的关系。老是将两者对立起来。有一位同志对我说:“施总,你这么抓,我们就不好做了。”言下之意:安全防碍生产了。事实上,安全工作不但不防碍生产,反而是要让你生产的更顺利,更有效益。尽管它可能要麻烦一些,表面上看不出效益,甚至可能还要些投入,但它的潜在效益是无法计算的。近期,二分厂在距贮存着甲苯的蒸馏釜和甲苯贮罐,分别只有1米和4米左右的地方,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后,安全地动了火,成功地对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后又在加氢车间不停产的情况下,安全地进行了增加一台加氢釜并与系统联接的扩建工作,就是一个安全为了生产的很好说明。“申联”大年初一爆炸,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就是一个生产不安全的案例。
        最后,希望大家记住:
        1.“隐患”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
        2. “事故”的本身就是“意外”,没有“意外”就不存在事故。不考虑“意外”情况的出现,就没有去做安全工作的必要。良好的愿望替代不了“意外”存在的事实。
        3.“隐患”是造成事故内在因素,不整改“隐患”就无法保证安全生产。
        4.要正视“隐患”,解决“隐患”,不能躲避和绕开,更不能自欺欺人,视而不见。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