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事关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事关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正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采取经济、法律、科技和行政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强化安全管理,但是,从对事故报道的情况看,各类生产事故尤其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仍时有发生。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安全生产,我个人认为,首先要牢牢盯住六个不等于。
一、没有事故不等于没有事故隐患
所谓事故隐患,就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上的缺陷。一只没有熄灭的烟头足以毁坏一片森林,缺失一颗道钉的铁轨可能会使一列火车倾覆。前者就是隐患。道理人人都懂,但是,现实工作中,人们更喜欢自我放松,盲目的沉浸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中,隐患也往往被表面的风平浪静所掩盖。表现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诸如多年没有戴安全帽某人也没有出事故,没有车不闯红灯是胆小,带电作业是艺高人胆大,等等。而一旦发生了事故,许多人便成了事后诸葛,在一片如果中追悔莫及。如果我能提醒他一句,如果他再谨慎一点,如果我们早点发现……事情就不会这样呀。生命不可复制,时光不会倒流,安全容不得事后假设。无危则安,思想上对事故隐患的漠视则是安全的最大的隐患。对安全而言,任何满足现状,心存侥幸,盲目乐观的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事故猛于虎,安全绝对不能等到事后三思。事故隐患是潜藏的危险,它客观存在着,比如,用了十几年的线路都没有引起火灾,但是线路老化的事故隐患的确存在。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不发生事故绝对不等于没有隐患。因此,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思想上真正重视隐患的存在,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签订了责任书不等于都在全面履行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于是,为明确各级干部和各个岗位人员的安全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便成了安全管理中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事实表明,签订了责任书不等于都在全面履行职责。究其原因有:一是签订责任书走过场,做样子,应付了事,责任书签订后便束之高阁,于是责任书成了一纸空文。二是内容上不够规范严谨,责任内容大同小异,缺少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去设定,可操作性较差,致使责任人无从抓起。三是监督考核乏力,往往是出现事故了才想起了安全和考核,或者年终在一片平安声中大家都是满分。四是借口中心工作太忙无暇顾及,或受抓安全看不到效益和政绩,出力不讨好思想的影响,很难在行动上真抓实干。五是有些人签订责任书内心里只是想在出现事故后摊卸责任,出发点就搞错了。鉴于此,首先要完善责任书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作性质,不同的工作条件,不同的工作职责,区别设立责任书的内容,提高可操作性,做到权责对等,使每个参与人知道该干什么。其次,对已经签订的责任书要广泛进行宣传和公示,发动大家对执行情况共同去监督。再次,把对各责任人履行责任书情况的检查和考核与其他工作的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年总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加大考核奖惩的力度,同时做到奖罚分明,及时兑现,切实防止责任书流于形式,不断促进各岗位安全职责的全面落实。
三、隐患排查出来了不等于问题解决了
所谓隐患,就是没有被发现的不安全因素,故此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排查中一定要认真、细致、系统、彻底,决不能流于形式或被动应付。任何的疏忽大意,任何的细小盲点,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隐患不仅需要花大力气排查,更需要彻底根治。现实工作中情况则不容乐观。一是对排查出的问题总认为不是大事,能拖就拖,能推便推。二是不花钱能整改的好落实,花小钱能整改的也不难落实,花大钱整改的便无从落实了。三是现场隐患容易引起重视,而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往往被忽视。四是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隐患,满足于“前段时间查过了”,殊不知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即使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也会产生。排查了隐患不等于可以万事大吉,隐患得不到整治,依然是祸患,而且小隐患往往也会发展成大隐患。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用客观,全面,发展的态度,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及时的发现隐患,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适当的方法将隐患消除,做到不懈怠,不拖拉,不推诿,不疏漏,不留后患。
四、实行了例会制度不等于安全工作已经常态化
定期召开安全会议,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一定程度上有力推动了安全形势的好转。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召开了例会绝不等于安全工作已经常态化了。这是由于事故本身的特殊性而决定的。首先人类的任何生产生活的活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事故。其次,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非常复杂,且往往包括很多偶然因素,再次,事故是一种动态事件,他源于各类危险因素的激化。第四是操作一线发生事故的几率较大。因此,安全管理的常态化应包括如下内容:把人人要安全,人人讲安全,时时处处注意安全落到实处。一级抓一级,一级监督一级,每个岗位的人员每时每刻都在关注安全,都在规范操作,都在认真履行安全职责。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安全法规,安全制度,安全常识等深入人心,并化作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尤其要注意时时加强对一线员工的教育和监督,筑牢安全生产的基础。
五、预案不等于完美的操作规程
预案从文种性质来讲,他应当属于工作计划的一类,是根据分析和经验针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事先制定的应急处置方案。一定意义上讲,他具有专一性,专业性,时限性和周密性,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预案也不例外。尽管在制定预案的过程中大家都力求完美,但是,基于他源自评估和经验,必然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比如现场环境的假设不可能完全准确,看待问题的深度和精度有所不同,技术和设备的不足等。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个预案都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操作规程,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修改和完善它。一是对预案要常翻常新,对预案的内容进行经常性的评估审核,不断提高预案的预见性。二是注意收集事故信息,把别人好的经验和做法有针对性的补充到自己的预案中去。三是通过反复演练,不断积累经验,实现自我提高和完善。四是密切关注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救援的效率。
六、抓了宣传不等于抓了落实
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这样的话几乎每个职工都会讲。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安全知识小册子,开展安全培训等,几乎每一个企业都在做。形式搞了,效果如何,就很难说了。宣传是对人思想认识的一种引导,但知与行却有着一段的距离。《尚书。说命》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难”,伟大的思想家朱熹曾经说过一一一一知先行后,知轻行重。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通过宣传提高认识是必要的,但只关心知而不关心行便失去了宣传的意义。在安全管理上,我们必须采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态度,既要重视抓好宣传,更要重视抓好落实。为有效促进知向行的转化,首先要健全工作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以制度强化责任,以责任促进规范,以规范推动落实。其次要加强督促检查,跟踪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要严字当头,持之以恒,一丝不苟,不要怕麻烦,要时刻牢记“平时有张婆婆嘴,胜过事后妈妈心”。四是生产和安全要统筹推进,做到生产中讲安全,讲安全不忘了生产。
每一起事故的教训都是深刻的。每一个生命都应当精彩。与其在事故后悲痛欲绝,不如我们充分重视六个不等于,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做到防患于未然。
萧县管理处 郝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