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统安全
所谓系统安全就是工作系统的安全,是指工作系统的这样一种状态:在规定的条件下,整个系统发生事故的风险值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由此可见,系统的安全程度是以该系统事故风险值来衡量的,而风险值大小则取决于事故发生频率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2个因素,因此不能只把是否出事故作为衡量该系统安全程度的标准,不能因为某个时期系统没有出事故就以为该系统的安全程度很高。把一时不出事故与整个系统的安全等同起来,这是不全面的,事故的发生有随机性,只要发生事故的隐患存在,也就是存在不安全因素,就很可能在这段时间之后不久会出事故,也就是说存在着一定的事故风险值。即使事故发生的频率很小,而一旦发生其后果很严重的话,系统的风险值仍然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评价一个系统的安全性,不光是看它过去事故发生的次数和后果,这只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更要对它潜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预测可能的风险值。这就不光要评价系统中机(设备、工具等硬件)的不安全因素,如先天的缺陷、老化、磨损等以及环境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火情,有毒物质等;还要评价组织管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如规章制度的缺陷、操作规程缺陷等;特别是要评价存在于操作人员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可能的失误、违章行为、人事变更等,人员的不安全因素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评价而且常常被忽略的。系统的安全或系统的风险还取决于系统中人-机-环境的整体协调,例如操作人员的知识水平高、学历高,从事知识性的工作时不容易失误,但从事技能性的工作时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而不利于安全,所以还必须评价这三者的相互协调性。
对操作人员的安全评价主要有下列内容:
(1) 个人的基本生理、心理状况及工作能力与作业相适应的情况;
(2) 工作态度:是否有兴趣、是否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或技能、工作中的责任心以及出勤等情况;
(3) 安全意识:安全知识、违章行为以及如何处理安全与速度、安全与质量的关系等情况;
(4) 承受的工作压力;
(5) 所处工作环境(物理的、化学的、人事的);
(6) 安全防护条件(安全帽、安全带、安防设施的质量等)。
对组织管理方面的安全评价主要有下列内容:
(1)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合适性;
(2) 连续值班的轮班情况;
(3) 人员培训的有效性;
(4) 安全文化(安全政策、违章管理情况)。
对人-机-环境整体协调性的安全评价主要是人员配备的合适性,控制器、显示器的人因工程缺陷以及操作者对这些缺陷的了解程度。
2 人的可靠性
人和机器相比较,虽然机器也有失灵、故障等不可靠的地方,但是,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机器按照设定的条件工作,一般讲是比较可靠的,不会有很大的变化,也比较容易预测;而人则不然,虽然工作条件、环境条件没有变化,但由于生理、心理的原因,有时动作不准确、不协调,由此导致工作质量下降、操作失误、违章等,这是人的不可靠性的一面,是人特有的秉性。
人固然有不可靠性的一面,但是与机器不同的是人有思维,有判断能力,有学习能力,人有无限的潜能。通过培训,可使潜能不断释放,不但工作能力可以不断提高,而且能够自己发现失误,及时纠正失误,还能发挥创造性,改善和提高整个运行系统的可靠性,这也是人特有的秉性。
为了提高工作系统的安全,除了提高系统硬件的可靠性和改善工作环境以外,重要的是要同时认识到人的可靠性的一面和不可靠性的一面,然后采取措施来提高人的可靠性,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例如必须按岗位需要聘用合适的人才,这是前提,并且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来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人员培训特别是岗位培训来不断提高其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