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标志。同时,也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抓好安全生产,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生产督查、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等强有力的措施接踵而至,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企业为了长远发展,不断引进技术人才,先进科技设备,推进标准化建设,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等措施,确保安全生产。近年来,我市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通过事故报告探究其原因,由于一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安全生产事故日益增多,虽然各个行业的数据略有差异,但一般来说,占事故总量的比重很大。
一、一线从业人员的现状
(一)一线从业人员数量大,分布广。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安全生产重点行业企业近2万家,涉及煤矿、化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冶金工贸、交通运输及人员密集场所等。
(二)一线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目前,我市一线从业人员中,除国企和规模以上地方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外,其余行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业务素质水平不高,特别是有些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是由农民工直接转变过来的,文化素质和安全知识更为薄弱。
(三)一线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大。我市一线从业人员中,除部分行业从业人员相对固定外,其余行业都是短期、零散聘用,流动性大,导致安全培训教育相对滞后,作业现场管理松散、混乱等。
二、一线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通过日常执法检查和生产安全事故分析,一线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有多种,主要表现为“三违”现象时有发生;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酒后作业;使用不安全设施设备;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作业时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发生突发事件后随意采取处置措施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三违”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
据有关资料统计:违章是各种重大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纠正违章和维护安全是企业每个人的责任,需要职工之间的相互配合和提醒,以及管理者的监督和纠正。实际工作中,职工看到违章现象时,心里或许会想到违章不对,但真要上前予以纠正,就会担心得罪人,伤了同事之间感情,或许被人认为“多管闲事”,最终碍于情面打消了纠正意愿。久而久之,对企业中的违章现象就会熟视无睹,甚至出现集体违章现象,另外有些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强,安全知识匮乏,在作业过程中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工作,根本没有意识到是自己在违章作业。有时候,管理者也会过多考虑职工的感受、处境,或对职工的影响,过多的强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次注意”,却很少做到按奖惩措施进行处罚,于是违章进而导致事故,就在这种忽视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存在不安全行为心理因素。
影响从业人员产生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从近期我市事故分析看,在作业过程中存在侥幸、蛮干、投机和经验主义尤为突出。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一线从业人员经常存在省事、来不及了或走捷径的现象,看到这次没有发生事故后,下次就照着做,时间久了就会形成“经验”,就会心存侥幸,甚至因为懒散而形成投机的现象。从业人员往往习惯应用经验,而忽视所谓的规章制度,认为自己不会“运气那么差”,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从业人员有时会过于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运气,相信自己的能力,“艺高人胆大”,作业过程中存在蛮干、冒险,不适当地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工作中发生的事情,恰恰就这一念之差,事故就有可能发生。很多企业为了最大可能地保障安全,在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但在作业过程中,从业人员在侥幸和经验主义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往往视而不见,为安全生产埋下了极大隐患。
(三)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从业人员的劳保服因长时间使用磨损得起不得防护作用、用旧衣服代替工作服或者穿不符合要求的工作服,觉得旧衣服扔了可惜,还可以穿几天,安全帽只要没破,就可以继续戴几次,从而忽视了防护用品的预防作用;对在工作中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即使知道有隐患,只要还能转,就要继续“多做一点贡献”,认为只要多看看或进行重点防护就行了,没必要换新的,只看到安全运行时这些防御措施的“无作用”,没有意识到它们可能在紧急事件中的脆弱性。还有些从业人员在进行高处、有限空间和动火等特殊作业时,对防护措施根本不重视,等到出现紧急情况时,来不及有效处置。
当然,也有一些因为金钱的诱惑,将安全抛之脑后。部分企业按照效益给员工发放工资,从业人员为了实现目标,争创先进或得到更多的奖金,在安全与产量的权衡中,安全的天平最终偏向产量、利益一边,为了利益而冒进,为了利益而走捷径。在设备出现故障时,为了不影响生产,在设备运行的情况下进行处理,最易发生事故。另外,在任务重时,职工加班加点,有时彻夜突击工作;但连续作业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与人的承受能力,往往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安全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四)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
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抓好 ,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坚持从基础工作抓起,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好的效果关键所在。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安全培训教育流于形式。一方面,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仍然存在重生产经营、轻安全培训,重生产性投入,轻安全培训投入的问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安全培训的有关规定,安全经费投入不足,非法用工,职工未培训就上岗作业。特别在民工群体上,由于他们同企业签订的合同时间短、人员流动大,企业大都不愿意为其花费时间和经费进行培训教育;即使培训了,针对性不强,培训走过场,缺乏充分的调研,没有真正按照企业需求、从业人员需要和特点进行针对的培训。另一方面,不少从业人员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安全培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安全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或是对安全培训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只要老板给报酬,培不培训都一样。造成一线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匮乏,安全意识不高,遇到突发情况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过一线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和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充分发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要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责任,把任务分解下去,规范从业人员安全行为,纠正和杜绝一线从业人员“三违”现象。重点加强班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一线从业人员管理和作业现场的管控,切实把一线工作抓严、抓细、抓实,不能心从侥幸,放而任之。
要加大安全投入。安全投入的保障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安全需要投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实践证明,通过事先的安全投资,把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之中,是最经济、最可行的发展之路。
(二)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培训教育。
安全培训教育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 培训作为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更是从业人员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企业必须要依法依规,对从业人员实行强制性培训教育,通过安全培训教育使一线从业人员了解生产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等,提高业务素质,掌握必要的紧急救护和应急救援能力。同时,通过大力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一线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有力克服投机、侥幸等不安全行为,提升企业本职安全水平。
(三)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
安全监管部门要将一线从业人员的管理纳入执法监管的重点内容。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项执法检查和安全生产督查等形式,督促企业落实国家、自治区及我市有关加强一线从业人员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倒逼企业重视一线从业人员管理,积极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增加安全经费投入,确保安全生产。
总之,影响一线从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消除这些因素不仅需要上述措施,更需要我们人人落实安全责任,人人参与安全宣传,最终做到人人心中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