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事故调查与管理>>正文

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

  
评论: 更新日期:2010年08月31日

  在上述5种燃烧形式中,某种燃烧形式一经发生,就有可能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导致几种形式同时发生。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往往会带来重大灾难和后果。

  ③燃烧种类  燃烧现象按其形成的条件和瞬间发生的特点,分为着火、闪燃、自燃3种。

  乙着火。可燃物受到外界火源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作着火。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煤油、液化气等。可燃物开始着火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燃点,也称着火点。可燃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都有燃点。但是,燃点对可燃气体和易燃液体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可燃气体除氨外,其燃点都大大低于零度;而易燃液体的燃点仅比闪点高1—5℃。但是,燃点对于可燃固体和闪点比较高的可燃液体具有实际意义。控制这些物质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发生的一个措施。在灭火时采用的冷却法,其原理就是将燃烧物质的温度降到它的燃点以下,使其燃烧过程中止。

  b.闪燃。任何一种液体的表面上都有一定数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则取决于该液体所处的温度,温度越高则蒸气浓度越大。在一定的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的蒸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与火焰接触时,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这种瞬间燃烧的过程叫闪燃,液体能发出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液体在闪点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表面上积聚的蒸气遇火一瞬间即已烧尽,易燃、可燃液体随时都有遇火源而被点燃的危险。所以闪点是液体可以引起火灾危险的最低温度。液体的闪点越低,它的火灾危险性越大。

  c.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下受热或自身发热,并由于散热受到阻碍,使热量蓄积,温度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发生的自行燃烧现象,叫做自燃。可燃物质不需点火源的直接作用就能发生自行燃烧的温度,叫做自燃点三

  自燃按其引燃烧源分为自热燃烧和受热燃烧两种。

  (a)自热燃烧。可燃物质因内部所发生的化学、物理或生物化学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会逐渐积累,使物质温度上升达到自燃点而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自热燃烧。

  (b)受热自燃。可燃物质在外部热源作用下,使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其自燃点时,即可着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受热自燃。

  (3)可燃物质的危险特性  能够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可燃物质种类繁多,为了评价它们的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正确的预防措施,首先就要确定它们的危险特性。能直接导致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危险特性,有爆炸极限、闪点、燃点、自燃点、最小点火能量和最大灭火间距等。下面着重叙述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和最大灭火间距。

  ①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和空气构成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意浓度下遇火源都能燃烧爆炸,而只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才能发生燃烧爆炸。在此浓度范围内,浓度不同,火焰蔓延速度(即燃烧速度)也不相同。当混合物中所含的量稍多于化学计算浓度时,混合物的放热量最大,火焰蔓延速度最快,燃烧也最剧烈。町燃物浓度增加或减少都要减少发热量,减慢蔓延速度。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火焰便不能蔓延,燃烧也就不能进行。在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在空气中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下限,也称燃烧下限。同理,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也称燃烧上限。上限和下限统称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浓度在上、下限之间的范围内,在火源作用下能够引起燃烧或爆炸;在此范围之外,则不会着火,更不会爆炸。浓度在爆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补充进来,则随时有发生燃烧,爆炸的危险。

  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混合气,通常仍认为它们是危险的。

  多组分可燃气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计算的方法获得。单组分可燃气体、蒸气的爆炸极限可以从各种手册中查到。

  根据理•查特理法则计算,当混合气体中含有两种以上成分的町燃气体或蒸气时,它们的爆炸极限,可根据理•查特理法则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X1m——混合气体的爆炸下限;

  X2m,——混合气体的爆炸上限;

  na,nb,nc…——可燃混合气中a,b,c…各组分的百分含量;na,十nb+nc+…=100%;

  X1a,Xlb,X1c…——混合气中各可燃气组分的爆炸下限。

  X2a,X2b,X2c,…——混合气中各可燃气组分的爆炸上限。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