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安全管理>> 危险源及风险辨识>>正文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序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2月08日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事故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后果会多样化,将轻伤对应C值定为1,造成十人以上死亡的C值定为100,其他情况的C值均介于两挡间,如下表所示:
C
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40
灾难,数人死亡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D——危险性程度(分值)
根据测算和经验,D分值在20以下,被认为是低微风险,可以忽略;
若分值在20—70之间,判为一般风险,要教育提示注意;
若分值在70—160之间,判为显著风险,需培训教育,采取防范措施和关注改进并视情制定管理方案;
若分值在160—320之间,判为高风险,需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要对应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即行改进;
若分值在320以上的表示风险值不可容许,除对应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即行控制外,还要从制定应急预案、培训教育和演练等多种控制措施入手,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若直接威胁到安全生产时,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整改和消除隐患。如下表所示:
危 险 程 度
D
风险等级
极其危险
>320
1级 (不可接受风险)
高度危险
160—320
2级 (重度风险)
显著危险
70—160
3级 (中度风险)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0—70
4级 (可接受风险)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20
5级 (可忽视的)
D≥160 为重大风险
将属于3、4级的风险判定为“普通风险”,将属于1、2级的风险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即为 “重大风险”, 需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加以控制。
5.4.2  环境因素评价(方法)
    主要采用“是非判断法”与“综合评分法”。
a)下列情况可直接采用“是非判断法”判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违反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及排放标准的(如超标排放粉尘、气体、固废等污染物,水电能源资源按消耗偏高等);
●国家法规或地方政府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或限制替代的物质(如氟里昂、石棉、多氯联苯等,淘汰的工艺、设备等); 
●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有毒、有害废物;
●异常或紧急状态下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如:危险化学品以外泄露、火灾、爆炸、环保设备故障或人为事故等;
●环保主管部门或上级机构关注、要求控制的;
●能源、资源和原材料消耗严重超标(浪费)的。
b) 采用“综合评分法”从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发生频率、关注程度、可恢复性、能源资源消耗、可节约度共7个方面进行评价判定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各因子取值见下表:
评判因子
评判标准(评判因子分值范围,可用插值法确定)
A、影响范围
超出地区范围
超出社区范围
超出厂区范围
场区范围内
5-4
4-3
3-2
2-1
B、影响程度
影响非常严重
影响严重
影响一般
影响轻微
5-4
4-3
3-2
2-1
C、发生频率
持续发生
周间歇发生
月间歇发生
偶然发生
5-4
4-3
3-2
2-1
D、关注程度
关注强烈
关注较大
关注一般
关注微弱
5-4
4-3
3-2
2-1
E、可恢复性
恢复难度很大
恢复难度较大
恢复难度一般
恢复难度较小
5-4
4-3
3-2
2-1
F、能源资源消耗
消耗严重
消耗较大
消耗一般
消耗较小
5-4
4-3
3-2
2-1
G、可节约度
节约度较大
节约度一般
节约度较小
节约度很小
5-4
4-3
3-2
2-1
表中A至E各评判因子之和大于17分的环境因素可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F、G任何一项等于5分或两项之和大于8分时可评定为“重要环境因素”。
注:根据实际情况,有些部门、单位可能不存在重要环境因素。
5.5 评价申报
5.5.1各部门、单位将识别汇总的危险源、环境因素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评价,编制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确定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编制“重大风险清单”、“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由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批后报安质部。
5.5.2安质部对各部门、单位上报的“危险源风险评价表”“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和“重大风险清单”“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进行汇总、审定,形成公司“重大风险清单”、“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予以发布。
5.6 风险控制
5.6.1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或考虑变更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a)消除(即改变设计以消除危险源,如用机械来代替人工等,从本质安全的角度去设计以达到绝对安全);
b)替代(即降低风险或用低危害物质替代,降低伤害或损坏发生的根源或潜在的严重程度);
c)工程控制措施(即机械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配备、安装通风系统、现场警戒隔离人员或危险等);
d)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即使用安全标志、危险区域标识、反光标志、报警器、警示语、培训教育、安全制度、安全规程、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e)个体防护设备(即安全帽、安全绳、安全带、口罩、手套等劳动防护用品);
5.6.2安质部针对公司发布的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制定必要的控制措施,实施监督检查,协助各部门、单位进行有效控制。
5.6.3 各部门、单位针对公司确定的普通风险、环境因素均应进行运行控制,制定、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其进行控制,确保降低风险。
5.6.4各部门、单位对确定的危险源、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按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实施培训,必要时持证上岗。
5.6.5安质部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按照《安全生产检查制度》《消防检查制度》实施监督检查,将检查情况记录在“现场检查记录表”。
5.6.6 安质部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月度风险抵押金制度》实施监督考核,并保持有效记录。
5.7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更新
在下列情况下,对“危险源风险评价表”、“重大风险清单”、“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进行更新:
a)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或对其控制发生较大变化;
b)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发生较大变化;
c)相应法律法规的变化(包括颁发、修订、替代、废止等情况);
d)公司经营活动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时;
e) 新项目、新工艺的投入使用以及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f) 新材料、新设备设施的投入使用以及发生变化时;
g)人员管理、机构设置、职责职能等发生重大变化时;
h)相关方的抱怨明显增多时;
i)发生重大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事故、事件和不符合时。
5.8如果发生以上变化,相关部门、单位要提出申请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变更、识别、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
5.9对新增的危险源、环境因素,各部门、单位自行组织评审、确认所属等级,报安质部进行审定。经安质部评审确认,属于一般或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的,执行5.4、5.5、5.6条款的相关规定。
5.10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安质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重大风险、重要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价。
6        相关支持性文件
6.1《文件/记录管理控制程序》                      HJHA/QES-CX01-2012
6.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HJHA/QES-CX02-2012
6.3《设备管理控制程序》                           HJHA/QES-CX06-2012
6.4《安全管理控制程序》                           HJHA/QES-CX14-2012
6.5《环境保护管理控制程序》                       HJHA/QES-CX15-2012
6.6《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HJHA/QG04-001-2012-04
6.7《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HJHA/QG04-001-2012-05
6.8《消防检查制度》                               HJHA/QG04-001-2012-13
6.9《安全生产责任制》                             HJHA/QG04-001-2012-02
6.10《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HJHA/QG04-001-2012-12
6.11《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办法》                    HJHA/QG04-001-2012-19
6.12《月度风险抵押金制度》                        HJHA/QG04-001-2012-17
7 记录(表格)
7.1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JL04-01
7.2 危险源风险评价表                              JL04-02
7.3 重大风险清单                                  JL04-03
7.4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JL04-04
7.5现场检查记录表                                JL09-03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