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危险源的分类
1.1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资,且危险物资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根据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和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的分类,危险源分为二大类:
1.1.1第一类危险源:物的不安全状态:
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D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1.1.2第二类危险源:人的不安全行为:
A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B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2危险源辨识的对象、内容、范围
危险源辨识贯穿每一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主要是:
1.2.1 对象
1.2.1.1 常规生产经营过程和非常规活动。
1.2.1.2 进入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
1.2.1.3 作业场所内所有设备、设施。
1.2.2 主要内容:
A、隧道工程
B、机电设备工程及设备,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特种设备。
C、物业管理。
D、施工工艺、工序。
E、施工物资、设备、装置、工具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F、各项制度。
J、劳动强度、女职工劳动保护。
L、事故应急救援设施。
1.2.3范围:
生产经营作业场所和生活设施的选址、布局、使用及四周地理、地质、气候、建筑物、天上地下管线等相关环境因素。
1.3.辨识和评价的方法:
1.3.1询问与交流;
1.3.2现场观察;
1.3.3查阅有关记录;
1.3.4获取外部信息;
1.3.5施工任务分析;
1.3.6职业健康安全检查表法;
1.3.7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
1.3.8事件树和故障树等。
1.4 对危险源本质的辨识应全面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种类型。
1.5 风险评价:
1.5.1风险评价的方法(一)
风险评价要充分结合本企业特点、管理水平、人员能力、资源状况等。其方法有:直接判断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直接判断法:根据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进行风险评价,其结果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A、B、C、D、E共5个级别,从而判断出重大危险源及一般危险源。
1.5.1.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为3个级别:事故发生可能性极大的为“可能”。事故发生可能性极小的为“极不可能”,界于两者之间的为“不可能”。
1.5.1.2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3个级别:将会出现多人伤亡的为“严重伤害”,出现轻伤为“轻微伤害”,界于两者之间的为“一般伤害”。
1.5.1.3后果和可能性的组合结果,对应可得出风险级别:
表中:
A级风险(不可容许风险),即:
事故潜在危险性很大,并难以控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已极大,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多人伤亡的风险。
严重程度 | 可 能 性 | ||
极不可能 | 不可能 | 可能 | |
轻微伤害 | E | D | C |
一般伤害 | D | C | B |
严重伤害 | C | B | A |
B级风险(重大风险),即:
事故潜在危险性较大,较难控制,发生频率较高或可能性较大,容易发生重伤或多人伤害;或者会造成多人伤亡,但事故发生可能性一般的风险。
C级风险(中度风险),即:
虽然导致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小,但经常发生事故或未遂过失,潜伏有伤亡事故发生的风险。
D级风险(可容许风险),即:
具有一定危险性,虽然重伤可能性较小,但有可能发生一般伤害事故的风险。
E级风险(可忽视风险),即:
危险性极小,不会伤人的风险。
1.5.1.4风险等级的确定:当达到A、B级风险时,确定为重大危险因素;C、D、E级风险,可作为一般危险因素处理,评价后列出一般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1.5.2风险评价方法(二)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L值——表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值——表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值——表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其简化公式:D=LEC
D值——表示危险等级划分。
a.为简化评价过程,采用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具体分值见下表达式1、2、3:
表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能预料的 |
6 | 相当可能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0.2 | 极不可能 |
0.1 | 实际不可能 |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10 | 连续暴露 |
6 |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
3 | 每周一次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0.5 | 非常罕见的暴露 |
表3:发生人身事故所产生的损失后果(C)
分数值 | 发生事故产生的损失后果 |
100 |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
40 | 灾难,数人死亡 |
15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
7 | 严重,重伤 |
3 | 较重,轻伤数人 |
1 | 引人关注,需要救护 |
b.将被评价的危险源在上述表中对应所得的L、E、C分数值之积为D,D值不同,其危险等级也不同,危险等级划分见表4:
表4:危险等级划分(D)
D值 | 危险程度 |
>320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
160-320 |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
70-16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20-7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2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c.风险等级确定
重大危险因素的确定从表4中查出D值对应的分数值,D≥70的,确定为重大危险因素;D<70的,确定为非重大危险因素。评价之后列出一般危险源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
d. D值≥160以上的危险因素,项目经理部须报公司备案和监控,D值在160以下的由项目经理部负责管理。
e如现场的管理水平、安全投入及可控程度比较差,可将理论一般危险源上升至重大危险源来管理。
1.5.3风险评价的方法宜优先选用直接判断法,也可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等。对下述情况可直接定为较高级别的风险:
a.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
c.曾经发生过事故,现今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1.5.4风险评价要联系生产实际,参照已往的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风险级别是综合分析的结果。
1.5重大风险必须控制,控制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小、隔离、个体防护”的原则,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1.6重大风险的控制应满足以下要求:
a.相关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实行动态管理,确定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清单》并制定应急预案,建立管理台账,并报安全生产管理部备案。
b.安全生产管理部通过下发年度及阶段性计划等文件,提出有关重大危险源控制的要求。
c.相关单位针对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落实专项技术指导和监控,落实治理资金、防护设施和用品等必要资源的到位。
d.通过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运行控制、应急与响应、绩效监测落实和改进控制措施。
1.7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风险控制措施策划表
风险级别 | 措施及时间期限 | |
危险等级 | 描述 | |
一 般 危 险 源 | 可忽视风险 (E级) | 不须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
可容许风险 (D级) | 可保持现有控制措施,即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但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检测来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 |
中度风险 (C级) | 应努力采取措施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应在规定时间期限内实施风险减少措施,如现有条件不具备,可考虑长远措施和当前简易控制措施。 在中度风险与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伤害的可能性,确定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是否需要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 | |
重 大 危 险 源 | 重大风险 (B级) | 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大量的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应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以降低风险。 |
不可容许风险(A级) | 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若即使投入无限的资源也不能降低风险的,就必须禁止工作。 |
1.8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性、有效性。
1.9发生以下情况时,相关部门进行危险源的再识别、评价和更新。
a.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发生较大变更时;
b.当施工阶段发生改变、生产工艺、材料、技术发生重大变化时;
c.当有新的施工任务时;
d.当公司管理方针发生变化时;
e.当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时。
1.10每年管理评审时,应根据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实现对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予以更新、补充、改进。
重大 危 险 源 清 单
单位:
编号 | 危险源名称 | 存在地点 | 类型 | 危险程度 | 控制措施 | 责任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报人: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