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为了确定危险源、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并通过评估其风险大小,来确定本公司的安全状态、可容许风险,从而制定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以满足安全目标。同时为建立本公司的安全目标提供信息,特建立本程序。
2、范围
2.1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2.2 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外界提供)。
3、职责
3.1 总经理负责重大危险源清单的审批。
3.2 管理者代表全面负责组织领导协调该程序的运行和实施,监督危险源的运行和实施绩效,负责对危险源评价的审核工作。
3.3 生产安全科负责组织各车间对本公司的危险源进行辩识和评价;负责督促、指导、监视、测量各部门贯彻、执行本程序;负责初步审核各车间上报的资料,并汇总建立重大危险源清单。
3.4 本公司内其它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关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危险源的具体管控。
4、 程序
4.1 危险源辨识
4.1.1 各部门应依据风险的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及时组织人员,必要时可向专家或中介机构咨询,辩识出本单位的危险源,填写《危险源调查表》。
4.1.2 危险源辨识步骤:对于产品生产活动系统进行危险源分析时遵循以下步骤:
(1) 全面熟悉了解产品工序内容和具体技术要求及生产方案。
a) 产品生产的基本工艺原理;
b) 产品生产结构、所需生产设备结构及其特征;
c) 生产工艺操作程序和工艺条件;
d) 工作环境状况如气候、人文、物资供应、运输、周围居民习俗等;
e) 生产人员的素质情况等。
(2) 收集同类工具企业内外的事故资料,做类比分析,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3) 调查危险源。请具有安全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和操作者开座谈会、个人交谈寻找危险因素存在于产品生产活动系统中的哪些子系统中,还可以采用安全检查法,技术判断的方法进行调查危险源存在的情况。
(4) 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谋求控制或消除转化条件的措施,并检验这些措施的效果。
(5) 对预计到的潜在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按标准划分危险等级,可按危险性程度大小排列出先后顺序;突出重点,以便优先采取措施进行防范灾害性事故出现。
(6) 实施事故预防措施。为了消除或控制危险源,应制定措施并指定负责部门和人员,收集、整理、执行落实措施。在危险源不能控制的情况下,可改变产品工序或工艺操作方法,至少也要找出防止人员受伤害或物资受损害的办法。
4.1.3 危险源分析的基础是建立在掌握分析对象的科学技术原理和实践经验之上,应用过程中对上述步骤可灵活安排次序,目的是集中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经验智慧,判断所研究对象的安全性程度的高低,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
4.1.4 危险源辨识方法:科学准确地辨识危险源,是作好风险评价的前提。辩识危险源是一项认真、细致、深入、全面的繁重工作,特别是潜在危险源的辨识更为艰难复杂。许多事故教训告诉我们,危险源有固有的潜在性质,如不系统地去辨识,就会造成遗漏,酿成事故。为了科学准确地查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可运用能量转换理论、分析产生危险源的能源。能够转化为破坏力的能量有电能、机械能、热能、位能(也称势能)等,另外还有加速度、湿度、温度、放射性、泄露、压力等也是一种破坏能量的因素。能量转变过程中出现能量失控的类型有:
(1) 化学型.是指通过物质化合或分解反应产生的能量失控状态,造成火灾或爆破事故。包括三种形式,如直接火灾、间接火灾、自动反应。
(2) 物理型.
a) 对产品作业环境所接触的化学物质、有毒害气体的鉴定。当有害物质超过了最高允许浓度,便被认为存在着危险源。空气中惰性气体含量超过允许值也可造成人员窒息事故。
b) 对产品外界力量因素的分析。外界力量包括人为和自然两个方面。
c) 作业者的因素。操作者使用设备,但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状态不正常,造成误操作而发生事故。
4.1.5 进行危险源因素辩识时,可以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系统安全分析、类比、事故分析法、安全检查法等方法。
4.1.6 危险源的分类:
4.1.6.1 按照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危险源可分为四类:个人的不安全因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
4.1.6.2 个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
(1) 心理上的不安全因素。指人在心理上具有影响安全的性格、气质和情绪。比如急燥、懒散、粗心等。
(2) 生理上的不安全因素。大致有五个方面:
a) 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因素。
b) 体能不能适应工作、作业岗位要求的因素。
c) 年龄不能适应工作作业岗位要求的因素。
d) 有不适合工作作业岗位要求的疾病。
e) 疲劳和酒醉或刚睡过觉,感觉朦胧。
(3) 能力上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应变能力、资格等不能适应工作和作业岗位要求的影响因素。
4.1.6.3 人的不安全行为。按照国标《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 86,可分为13个大类:
(1) 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 使用不安全设备。
(4) 手代替工具操作。
(5) 物体存放不当。
(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 攀坐不安全位置。
(8)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
(9) 在机器运转时进行检查、维修、保养等工作。
(10) 有分散注意力行为。
(11) 没有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12) 不安全装束。
(13)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
4.1.6.4 物的不安全状态。有四种类型:
(1) 防护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2)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3) 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
(4) 生产场地环境不良。其具体内容有:
a) 物(包括机器、设备、工具、物质等)本身存在的缺陷。
b) 防护保险方面的缺陷。
c) 物的放置方法的缺陷。
d) 作业环境场所的缺陷。
e) 外部的和自然界的不安全状态。
f) 作业方法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
g) 保护器具信号、标志和个人防护用品的缺陷。
4.1.6.5 管理上的不安全因素。作为间接的原因共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技术上的缺陷。
(2) 教育上的缺陷。
(3) 管理工作上的缺陷。
4.1.7 为确保其充分性,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应满足的要求:
(1) 应考虑所有进入生产场所的人员;
(2) 应考虑所有的生产作业活动;
(3) 应考虑所有的生产设备、设施,包括相关方的设备;
(4) 应考虑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能、生物因素、人机工程(生理、心理如机械伤人、漏电伤人、化学品对人体的毒害、射线对人体的辐射、伤害、人员操作、不遵守规程等)因素等七个方面.
(5) 应考虑所有生产场所和工作环境;
(6) 应考虑“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和“三个状态”(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
5.1.8 危险源辨识结果管理:各部门应汇总建立本职范围内的《危险源调查表》报生产安全科备案,生产安全科应汇总各部门所传递的《危险源调查表》,并予以公布和及时更新,为各部门提供危险源参考信息,达到预防作用。
4.2 风险评价
4.2.1 总则
(1)风险评价应在对危险源充分辩识的基础上进行;
(2)风险评价应为确定设施要求、培训需求和进行运行控制提供信息;
(3)风险评价应为建立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4)风险评价结果应形成文件,作为建立和保持职业健康安全 中各 项决策的基础,为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提供衡量的基准。
4.2.2 风险评价应征求一线作业工人的意见和要求;评价人员应进行适当的培训。
4.2.3 风险评价的方法
4.2.3.1 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D=L*E*C法,L值—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E值—表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值—表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后果,D值—表示危险等级划分。
4.2.3.2为简化评价过程,采用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具体分值见下表:
表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10 | 完全可能 |
6 | 相当可能 |
3 | 可能,但不经常 |
1 |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
0.5 |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
0.2 | 极不可能 |
0.1 | 实际不可能 |
表2: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 |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
10 | 连续暴露 |
6 | 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
3 | 每周一次暴露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0.5 | 非常罕见地暴露 |
表3: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 危险后果 |
100 |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
40 | 灾难,数人死亡 |
15 |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
7 | 严重,重伤 |
3 | 严重致残 |
1 | 引起关注,不利于基础安全卫生要求 |
表4:危险等级划分(D)
数值 | 危险程度 |
≥320 |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
160—320 |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
90—160 |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
20—90 |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
∠20 |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
4.2.3.3 风险等级划分
计算出各危险源的危险等级,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及可承受的风险能力,将风险划分为两个等级。Ⅰ级,D=LEC≥90分,Ⅱ级,D=LEC<90分。并定义Ⅰ级为重大危险源,Ⅱ级为一般危险源。
4.2.3.4 危险源评价由各部门根据以上要求执行,评价结果记录在《危险源评价表》上,并将I级危险源定为重大危险源,记录在《重大危险源清单》上。
5.3 风险控制
4.3.1 针对识别出的所有危险源制订预防措施,在相关岗位的作业指导文件上予以规定,预防措施要根据产生危险的起因制定,具体内容如下:
(1)限制能源数量。
(2)防止能量散逸和泄露。
(3)在生产机械设备上安装能量缓冲装置。
(4)采用尽量减少事故损害程度的措施。
(5)采取减少作业人员失误的措施。
(6)对人体采取防护措施。
(7)提高对生产作业环境的耐受能力,选择适应性能力强的职工上岗,或选用耐用的材料等。
4.3.2 对重大风险必须控制,控制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小、隔离、个体防护”的原则,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必须执行。
4.3.2.1 用管理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进行控制
对重大危险源,一定要制定管控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详见《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4.3.2.2 运行控制
对所有重大危险源按《运行控制程序》的要求进行管理。
4.3.2.3 应急控制
对于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危险化学品泄露等)、重大工伤事故等,按《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执行。
4.4 风险评价结果和控制措施的管理
4.4.1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前应进行评审,以确保其充分性、有效性。
4.4.2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时,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发生重大改变时,生产安全科学技术出现重大进步时,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知识和方法有了新的发展时,资源有良好保证时,相关部门应重新考虑危害辩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填写《危险源变更表》更新、补充危害辩识和风险评价的信息。
4.4.3 每年管理评审时,应根据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实现对危害因素、重大危害因素的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必要时予以更新、补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