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的
为了规范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控制管理,规定事先辨识、评价危险源和风险评价流程,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装置、设备、设施,原材料贮存、运输、使用环节和相关方活动等过程危险源的识别与风险评价。
3.职责
3.1安全总监负责公司重大危险源和安全管理方案的审批;
3.2安全部负责公司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审核;
3.3各部室、车间负责本单位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及风险管控工作。
4.工作程序
4.1、危险源辨识范围包括以下过程和场所:
a)、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设备、设施,原材料贮存、运输、操作、拆除程序和工作的设计。
b)、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维修)的正常和非正常情况。
c)、项目实施、拆除各阶段的风险评价、风险控制、风险信息更新。
d)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e)、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f)、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g)、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4.2、危险源辨识与评价时机和频次
4.2.1公司常规活动危险源每年辨识一次(一般不超过12个月)。
4.2.2下列情况应在开始之前:
a.非常规活动;
b.新建、改建、扩建项目;
c.技术改进项目;
d.生产设备设施的维护、维修及变更项目;
e.操作或工艺变更;
f.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4.2.3风险评价小组依据公司生产周期和特点,对重大危险源每年第三季度评价一次,确定其危险等级,注意其变化趋向,写出安全评价报告,制定安全措施,使其风险降低。
4.2.4随时进行风险评价,生产运行中突然出现问题或经过短暂超温、超压等异常运行,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或重大变更时,发生各类事故时或按照实际要求接受同行业事故教训时,由公司安全部组织一次风险评价。
4.3、评价准则:
a)、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
b)、有关抗氧剂生产行业的规范,技术标准。
c)、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d)、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e)、有关公司签订的内、外部合同规定。
4.4、评价方法
风险评价的方式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4.1各项直接作业的风险评价方法选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
4.4.2岗位、部位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等风险评价方法首选工作危险分析(JHA)。
4.4.3设备设施、罐区等场所的风险评价,选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4.4.4重大危险源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
4.5、职责与分工
4.5.1公司新改扩建项目,应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做设立安全评价报告和验收评价报告,落实评价报告提出的对策和措施。
4.5.2项目投产运行后,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丢弃、废弃、拆除、处置与开停车等)风险,应由风险评价小组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5.3设备新增或拆除的风险应由安全部及各职能部门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5.4事故及潜在紧急情况的风险应由安全部及各职能部门进行评价,并做好控制记录。
4.5.5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风险,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风险由风险评价小组和本车间进行分析,并做好控制记录。
4.5.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采购、储存和使用过程的风险由风险评价小组和经营部、财务部进行分析并做好风险控制记录。
4.6、公司设立风险评价小组
公司组织以分管安环副总经理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车间主要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代表(班组长、主要岗位操作工)为组员的风险评价领导小组,负责全公司范围的风险评价及控制工作。
4.7、 内容与要求
4.7.1风险评价活动的实施步骤
a.安全部主持风险评价活动,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编制风险评价指导书或报告;
b.各相关部门收集、整理风险评价所需资料,提交评价小组;
c.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实施现场检查,识别危险有害因素;
d. 通过定性或定量评价,确定评价目标的风险等级;
e.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控制措施;
f. 得出评价结论。
4.7.2 风险评价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a. 火灾和爆炸;
b.冲击和撞击;
c.中毒、窒息和触电;
d.有毒有害物料、粉尘、气体的泄漏;
e.人机工程因素;
f.设备的腐蚀、缺陷;
g. 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7.3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
a. 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
b.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
c. 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4.7.4危险源辨识一般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4.7.4.1 询问、交谈
由对某项工作具有一定经验的人组成小组(一般3-5人),分析某项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可初步分析出该项工作存在的所有危害。
4.7.4.2 现场勘察和工作经验判断
由具有一定安全技术知识和掌握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要求的人组成小组(一般2-3人),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对现场环境或工作经验判断,发现存在的危害。
4.7.4.3 查阅有关记录
通过查阅事故、事件、职业病记录,从中发现存在的危害。
4.7.4.4 获取外部信息
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文献资料、聘请专家咨询等方面获取有关危害信息,包括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加以分析研究从中辨识存在的危害。
4.7.4.5 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员工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辨识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
4.7.4.6 安全检查表
运行已编制好的安全检查表,进行系统的安全检查,从而辨识出存在的危害。
4.7.4.7 下列四种危害,应定为我公司风险评价级别较高的危害:
a. 曾发生过事故,至今无合理控制措施的(重特大风险);
b.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风险的错误,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c.不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法规、标准规范的;
d.相关方依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或根据公司所做承诺提出的合理抱怨。
4.8、 风险控制的内容
4.8.1 公司对识别出的危害,按照其风险等级,进行风险控制策划并进行分级控制。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等,可通过制定管理方案、强化运行控制、制定应急预案等方法实现。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 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经营运行情况;
b.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4.8.2 控制措施应包括:
a. 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b.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
c.培训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d.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e. 应急处置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伤害和损失。
4.8.3 风险信息更新
公司应不间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风险评价的频次一般每年一次,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公司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a. 新的、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b.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
c.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d.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4.8.4 风险管理的宣传、培训
公司根据双体系建设及运行进度,定期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采取的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风险识别评价方法、风险分级管控层级、及风险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等,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认识到所在岗位的风险,并掌握控制风险的技能。
5. 相关文件和记录
5.1《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报告》
5.2《安全评价记录》
5.3《安全检查表》
记录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