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对象
|
查证要求与方法
|
检查结果
|
评价结论
|
备注
|
一、变电所环境及建筑
|
||||
1
|
变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接近负荷中心,进出线方便、设备运输方便的场所;
|
|
|
|
2
|
变变电所应布置在爆炸火灾危险环境之外,地势不应低洼,防止雨后积水;
|
|
|
|
3
|
变变电所的门应向外开,高压室应向低压室开,相邻的配电室门应双向开;
|
|
|
|
4
|
变电所的门、窗、孔应安装网孔小于2.5×2.5mm的金属网;
|
|
|
|
5
|
长度大于7m的变电室应设两个出口,并宜布置在变电室的两端;
|
|
|
|
6
|
变压器室宜采用自然通风,夏季排风温度不宜高于45℃;
|
|
|
|
7
|
进入口及危险部位应设置警示标志。
|
|
|
|
二、变、配电室
|
||||
1
|
断路器、操动机构应为国家许可厂合格的产品;
|
|
|
|
2
|
断路器和刀、闸安全联锁装置动作可靠;
|
|
|
|
3
|
配电室的高压及低压母线宜采用单母线或分段单母线接线;
|
|
|
|
4
|
配电所的引出线宜装设断路器;
|
|
|
|
5
|
成排的配电装置的两端均应与接地线相连;
|
|
|
|
6
|
配电室各通道应为低压单排布置,其中屏后通道1000mm,屏前通道1500mm;
|
|
|
|
7
|
配电装置各回路的相序排列宜一致,并有相色标志;
|
|
|
|
8
|
电气线路应根据需要分别设置过电流、过负荷、低电压、短路等保护装置;
|
|
|
|
9
|
电容器组应装设放电装置,由峰值降压50V,放电时间低压电容应小于1min;
|
|
|
|
10
|
并联电容器组应装设过电流、过压、短路、接地故障保护装置;
|
|
|
|
11
|
电容器的额定电压与电力网标称电压相同时,应将电容器的外壳及支架接地;电容器额定电压低于电力网电压时,应将每相电容器的支架绝缘;
|
|
|
|
12
|
中性点接地变压器接地线应采用多股铜线或铜、钢硬连接线,变压器外壳接地可靠,接地电阻有检测记录;
|
|
|
|
13
|
车间动力箱、配电箱编号、识别标记齐全,箱内、外整洁,各种元件、仪表、线路连接可靠;
|
|
|
|
14
|
各种安全用具应完好可靠、存放合理,有定期检测资料。
|
|
|
|
三、输电线路
|
||||
1
|
电缆沟和电缆隧道应设防水措施,其底部排水沟坡度不应小于0.5%;
|
|
|
|
2
|
1kV以上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应配置在不同层的支架上,分层敷设;
|
|
|
|
3
|
电缆穿管埋地敷设或通过墙、楼板穿管时,穿管时的内径不应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
|
|
|
4
|
电缆桥架内每根电缆每隔50m处,电缆的首端、尾端及主要转弯处应设标记,注明电缆编号、型号规格、起点和终点;
|
|
|
|
5
|
电缆在室外直埋敷设深度不应小于700mm;
|
|
|
|
6
|
电缆隧道电缆沟进入地下电缆室的入口处、配电室楼板和墙上的孔洞等均需采取安装防火门或用防火堵料封堵等防火措施。
|
|
|
|
四、接地、防雷、防静电
|
||||
1
|
变电所电气设备外露可导电部分,必须与接地装置有可靠的电气连接;
|
|
|
|
2
|
接地干线应在不同的两点及以上与接地网相连接;
|
|
|
|
3
|
避雷针(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
|
|
|
|
4
|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装置与行人通道及出入口距离应大于3m;
|
|
|
|
5
|
当采用建筑物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为引下线以基础为接地体时,引下线钢筋应在距地面0.3m~1.8m;处设断接卡,且引下线应不少于2根,引下线平均间距<18m;
|
|
|
|
6
|
第一、二类防雷建筑引下线接地电阻应<10Ω,第三类防雷建筑接地电阻应<30Ω;
|
|
|
|
7
|
在火灾爆炸危险环境内,起重机滑线供电下方不应堆置可燃物质;
|
|
|
|
8
|
在火灾爆炸危险环境内电力、照明线路的导线和电缆额定电压不应低于500V;
|
|
|
|
9
|
对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内可能产生静电危害的物体,应采取静电接地装置;
|
|
|
|
10
|
静电接地干线和接地体应与其他接地装置综合考虑,统一安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