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管理资料>> 技术交底>> 建筑施工>>正文

强夯地基处理检测技术安全交底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04月07日
技术、安全交底纪录
 施工单位:                                                      年  月 日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
强夯地基检测
共5页
第1页
安全交底内容:
安全
安全目标:死亡事故 0 重伤事故 0 轻伤事故 0 职业病发生率 ≦1‰ 重大火灾事故 0 重大机械设备事故 0
1)项目主管全面负责现场安全工作。
2)载荷试验组装、拆卸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大梁保持水平,支架对称,工作人员戴安全帽。
3)施工人员必须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各岗位人员必须执行本岗位的有关安全操作规程。
4)施工中应注意用电安全,各种用电线路不得互相纠缠,且不得在地下乱铺。
5)施工现场应有明确标识,杜绝外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
6) 试验过程中,特别是加载过程中,小心观测载荷梁的变化,如有异常现象,应立即采取措施,保障试验安全运行。
7) 试验人员在试坑内必须佩戴安全帽,试验过程认真负责,不得睡、看书等。
施工过程危害及控制措施
序号
活动/场所/设施
危险源
可能导致事故
控 制 措 施
1
现场管理/现场/机械
机械伤害
安全交底不全
人员伤害
触电车辆伤害
扭伤、挫伤等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施工现场有专人指挥
完善安全技术交底
未按要求进行安全检查
物体打击
触电
高处坠落等
每天检查工程施工安全工作,每周召开工程安全会议一次,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施工人员不戴安全帽
违反安全技术措施
机械伤害
触电
高处坠落等
所有施工人员均戴安全帽,并进行
严格执行机械的操作规程,操作人员遵守安全规定
操作员无证上岗
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
人员伤害
机械伤害
触电
登记施工人员上岗证
登记特种作业人员上岗证
2
钻机操作/现场/钻机
钻机行走不稳
桩机行走倾倒
物体打击
人员伤害
所有施工人员均戴安全帽钻机行走时,平整场地清理地面上的障碍物,施工过程中如遇大风,采取措施确保钻机安全
钻架装拆
桩架拆卸安装高空坠落
所有施工人员均戴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安全带
钻机运行
连接不牢固
桩机行走倾倒
物体打击等
所有施工人员均戴安全施工机械及配套机具等在确认完好后方准使用,并由专人负责维护使用
3
钢筋笼制作/现场/电焊机
施工人员防护不到位
焊光伤人等
配备防护电焊防护用具
电缆随意摆放
挪动电缆
触电
电缆电缆接头应牢固可靠,并做好绝缘包扎、保护绝缘强度,不得承受张力,挪动电缆应戴绝缘手套,注意防止电缆摩损漏电
水泥槽搅拌
机械伤害等
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非操作人员不得靠近注浆地点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技术、安全交底纪录
施工单位:                                                年  月 日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
强夯地基检测
共5页
第2页
 
环保管理目标:
噪声及污染物放符合地方环保规定符合率            100%
垃圾分类弃置符合率                              100%
资源(水、电、原材料)消耗在定额标准范围内达标率 100%
环境因素辩识及控制措施
序号
活动/产品/服务
潜在环境因素
可能导致环境因素
控 制 措 施
1
场地整平
建筑垃圾排放
污染土地
按指定地点堆放
2
钻机操作/噪声排放
噪声排放影响居民休息
影响居民休息
控制测试,减少开机次数,夜间不施工
3
水泥进场/垃圾出场
扬尘
粉尘扬灰
水泥运输表面覆盖
建筑垃圾运输表面覆盖
4
注浆/水泥浆
污水排放
污水排放浆液流出
设沉淀池,清污分流
5
机械使用/钻机油料/漏油
污染土地
污染土地
施工现场使用和维修机械时,应有防滴漏措施,严禁将机油等滴漏于地表废油收集存放
6
原材料使用/下脚料
浪费资源
浪费资源
节约使用,回收堆放减少损耗
7
现场清理/垃圾
建筑、生活垃圾
污染土地
施工现场应设合格的卫生环保设施,施工垃圾集中分类堆放,严禁垃圾随意堆放和抛撒
8
生活用火
火灾发生
污染大气
安全用火,明确用火制度
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1做好上下班的交接配合,料具按规定堆放整齐。
2做好各工序施工之间的协调配合。
3保持场容场貌整洁,随时清理建筑垃圾。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技术、安全交底纪录
施工单位:                                                          年  月 日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
强夯地基检测
共5页
第3页
技术交底内容:
1、工程概况
 
2、检测工作量布置
根据委托要求,本次检测工作量为18组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检测工作量                    表1
工号
强夯能级
载荷数量(组)
设计承载力特征值
最大加载量
备注
 
 
 
 
 
 
 
 
 
 
 
 
 
 
 
 
 
 
 
 
 
 
 
 
 
 
 
 
 
 
 
 
 
 
 
 
 
 
 
 
 
 
3、试验方法与技术要求
3.1强夯地基载荷试验
3.1.1载荷试验组装
a、准确定出试验点位试验加荷方法采用分级维持荷载沉降相对稳定法(慢速法),压重平台反力装置。
b、承压板为正方形,面积为1.0m2,承压板具有足够刚度。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终夯面及设计基础底标高相适用。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技术、安全交底纪录
施工单位:                       年 95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
强夯地基检测
共5页
第4页
c、准确定出试验点位,开挖试验基坑,试验基坑宽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的三倍,保持试验土层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在拟试压表面用不超过20mm 厚的粗砂或者中砂找平。
d、加荷装置采用100T油压千斤顶,荷载可用连于千斤顶的压力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成荷载,或柱式测力传感器测量荷载,荷载的量测精度应达到最大荷载的1%。沉降采用百分表量测。步骤:
①放置载荷板,载荷板上放置一台100t千斤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验点,千斤顶通过高压油泵供油加载,加载数值通过千斤顶上的油压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在静载荷仪器上控制,使得载荷板的中心与大梁中心、千斤顶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载荷作用点相重合;
②在载荷板上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沉降测定点,并在沉降测定点上安装百分表观测。基准梁的支点应设在试坑之外。
③吊放大梁,千斤顶等;
④吊放反力装置。
3.1.2加荷等级及观测方法:
根据试夯要求及相关规范规定,最大加载为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5倍,各工号分级荷载列表如下:
强夯地基载荷试验分级荷载一览表     表 2
强夯区域
累计荷载(kPa)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6级
7级
8级
9级
10级
 
 
62.5
125
187.5
250
312.5
375
437.5
500
562.5
625
 
 
62.5
125
187.5
250
312.5
375
437.5
500
562.5
625
 
 
62.5
125
187.5
250
312.5
375
437.5
500
562.5
625
 
 
62.5
125
187.5
250
312.5
375
437.5
500
562.5
625
 
 
62.5
125
187.5
250
312.5
375
437.5
500
562.5
625
 
 
75
150
225
300
375
450
525
600
675
750
 
3.1.2.1试验步骤
每级荷载施加后,间隔10、10、10、15、15min各测读一次沉降,以后每隔30min测读一次,当连续2小时每小时沉降量小于0.1mm时,可认为沉降已达相对稳定标准,施加下一级荷载。
3.1.2.2试验终止条件,载荷试验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a、承压板周围的土出现明显侧向挤出;
b、本级荷载的沉降量大于前级荷载的沉降量的2.5倍,载荷与沉降(p~s)曲线出现明显陡降;
c、在某级荷载下24小时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d、总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技术、安全交底纪录
施工单位:                                                      年 95

 

工程名称
 
交底部位
强夯地基检测
共5页
第5页
3.1.2.3 卸载等级
卸载级数可为加载级数的一半,即5级,等量卸荷,每卸一级间隔半小时,测读回弹量,待卸完全部荷载后,应继续观测3小时。
载荷试验卸载等级:
缷荷等级
 
500
375
250
125
0
 
500
375
250
125
0
 
500
375
250
125
0
 
500
375
250
125
0
 
500
375
250
125
0
 
500
375
250
125
0
 
600
450
300
150
0
 
 
技术负责人:                    交底人:                接交人: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