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工艺
工艺流程:刷基层处理剂一遍→刷阴阳角、管道等部位增强层→刷环氧树脂一遍→粘玻璃丝布→刷一遍环氧树脂→粘玻璃丝布→刷一遍环氧树脂→刷两遍瓷釉涂料。→检查、验收
5.1清理基层
5.1.1基层为必须坚固、密实,强度必须进行检测并应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地下水渗漏、不均匀沉陷。不得有起砂、脱壳、裂缝、蜂窝麻面等现象。
5.1.2处理过的基层表面应平整,必须干燥,在深度为20mm的厚度层内,含水率不应大于6%;基层表面必须洁净。施工前基层表面处理方法应为当采用手工或动力工具打磨时,表面应无水泥渣及疏松的附着物。
5.1.3凡穿过防水层的管道、套管、预留孔、预埋件,均应预先埋臵或留设。
5.1.4所有转角处应抹成圆弧形,管道地漏等细部基层也应抹平压光,管道的套管应高出基层20mm以上,排水口地漏应低于防水基层,并应按规定找出坡度。
5.2刷阴阳角、管道等部位增强层
在阴阳角、管道周围,施工缝及裂纹等均需刷增强层,其做法是第一道涂料施工前该部位涂刷一道涂料。
5.3刷环氧树脂
从池内壁距离地较高处刷配好的环氧树脂料,墙角及水管四周必须多刷一些树脂料,使之均匀渗入池壁,越深越好,为衬层的牢固粘结成为一体打好基础。
涂刷底层环氧树脂涂料需厚薄一致。平面施工后,在涂层未固化前不宜上人踩踏,涂抹施工过程中应留出退路,可以分区分片用后退法涂刷施工。可涂一至两次,每次厚度约0.1mm,自然固化时,间隔时间不小于24小时。
5.4铺贴玻璃丝布
5.4.1、底层涂料刷完后铺贴一层玻璃丝布。玻璃布必须浸泡在配制好的环氧树脂料中一至两分钟至完全浸透,拿出来去掉多余的环氧树脂料,使之存量在20-25%(放开玻璃布,环氧树脂不很快下滴),如附带环氧树脂料过多,在干燥固化过程中,树脂料易形成流痕,影响玻璃钢的平整度。
5.4.2、管口处用环氧树脂腻子抹平,再用浸了环氧树脂料的玻璃布包在管子周围,杜绝四周漏水。
5.4.3、贴布原则:先平面,后大面,先上后下,先里后外,先壁后底。
5.4.4、每幅布上下左右之间搭接宽度不应小于50mm,搭接应顺物料流动方向,壁和底之间的搭接为300mm,各层接缝要错开三分之一幅。
5.4.5、每一层铺布都要用压滚反复滚压,把气泡彻底赶出来。
5.4.6、涂刷涂料,方法同底层涂料涂刷方法相同,涂刷方向要相互垂直。
5.4.7、第三道、第四道、第五道涂料涂刷方法同底层涂料涂刷方法相同。每道涂料涂刷完成后,分别铺贴一道玻璃丝布,方法同上。
5.5刷下一道环氧树脂
玻璃丝布固化后即涂刷下一道环氧树脂涂料,厚度为0.2mm,其施工方法与第一遍相同,但涂刷方向应与底层的涂刷方向垂直。涂刷每道环氧树脂与上一道相隔的时间以上道涂料的固化程度确定。第一、二、三道涂刷环氧树脂分别在中间铺一道玻璃丝布。
5.6 901瓷釉涂刷施工
5.6.1、配制涂料
将涂料充分搅拌均匀,按包装上的重量比将组分二加入到组分一里,然后充分搅拌均匀,并在室温下放置0.5小时后施工。用稀释剂至工作黏度,即涂层时为30S。配制涂料应在常温下6小时内用完。具体方法如下:涂刷顺序先细部后大面,先立面后平面,采用分区后退法施工。增强措施:在阴阳角、管道周围,等处做强措施,其做法是第一道瓷釉涂料施工前在该部位回铺一道玻璃丝布。涂刷第一道瓷釉涂膜,可用油漆刷均匀涂刷,力求厚薄一致,立面施工后,在未固化前不宜上人踩踏,涂抹施工过程中应留出退路,可以分区分片后退法涂刷施工。
涂刷第二道瓷釉涂料:第一道瓷釉涂料固化后即可在其上均匀涂刷第二道瓷釉涂料,其施工方法与第一道相同,但涂刷方向应与第一道涂刷方向垂直。涂刷第一道瓷釉涂料与上一道相隔的时间以上道瓷釉涂料的固化程度确定,一般不小于4小时(以不感粘)。
5.7 施工验收
(1) 外观检查
① 环氧树脂玻璃钢面层,应平整、色泽均匀,与基层结合牢固,无脱层、起壳和固化不完全等缺陷;
② 玻璃钢面层的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其允许偏差为坡长的±0.2%,最大偏差值不得大于30mm;
③ 表面应光滑平整,增强层的凹凸部分厚度应小于厚度的20%。
④ 整体平整度采用2m靠尺检查,允许空隙不大于5mm。
⑤ 涂层与设备的结合应牢固,无分层脱层、纤维裸露、环氧树脂结块。异物夹杂、色泽明显不均等现象。
(2) 固化度的检查
① 手触衬里表面无粘感。
② 用干净棉球蘸取丙酮放在制品表面观察,如不粘挂棉花、棉花不变色,即为固化安全。
③ 用手或硬币敲击制品发出的声音应清脆。
④ 取样加热到100~120℃不软、不粘。
⑤ 用刮刀刮表面,刮出物为无粘性卷状物。
5.8防水防腐层施工完毕后,应着重处理好细部环节,并经总包方质量部门检查评定合格后,报甲方监理进行最终验收。
6.1、制定并贯彻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各部门施工人员,加强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 与效益的关系,开工前召开安全专题教育会议,并附文字记录,施工现场设计针对性的标志,安全员在负责质量的同时,也必须负责督促好安全生产。
6.2、现场安全值日制,由安全经理定期组织安全检查,针对事故发生时间阶段和季节,对全体员工实行生物节律预防事故教育。
6.3、认真做好安全交底,施工人员交待任务的同时必须交待清楚安全技术注意事项。
6.4、加强后勤工作管理,安排好施工人员的住宿饮食与作息时间,以保证施工人员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避免因疲劳而发生事故。
6.5、严格遵守有关消防、保卫方面的法令、法规,制定消防保卫管理制度,完善消防设施,消除事故隐患。防水施工时施工现场严禁使用明火。
6.6、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检查,严禁带病工作。
6.7、防水分项工程施工时必须采取强制进排风保证施工作业面有良好的通风,通风不好不得进行防水分项工程施工。
6.8、防水分项工程施工时间段内施工现场,禁止明火:如撞击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等以免引起燃烧、爆炸。
6.9、防水分项工程施工时,操作人员必须戴上防毒面具、胶手套等必须的劳保用品;进入施工现场必须穿防静电工作服。若不小心将涂料溅入眼中时,立即用水冲洗,再到医院治疗。
6.10、加强对材料及现场的管理,严禁烟火接近。
6.11、由于在地下室施工,施工现场光线较暗,要有完善妥当的照明设施(防水施工时采用低压防爆灯泡)。
6.12、易燃、易爆和有毒材料不得堆放在施工现场,应存放在专用库房内,并设有专人管理而且必须设置消防器材。
6.13、现场严禁吸烟,工人进出现场设专人控制工人所带器物。
6.14、安全应急措施
6.14.1、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
6.14.2、保证上下作业面的马道畅通。
为提高抗御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防止一旦发生中毒或窒息现象发生,保障施工安全的人身安全,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损失,维护社会稳定,迅速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减少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7.1组织部署
7.1.1现场成立以项目经理领导的有限空间应急救援小组,出现紧急情时及时进行抢救。另外派专人在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认真负责检查,做到有问题及时发现,及时上报项目部,及时采取救援措施,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应急救援小组成员 | 电 话 | 办公室电话 | 备 注 |
组长 | 李春桂 | 15913198477 | | |
副组长 | 蔡灿强 | 13016089360 |
技术负责人 | 张科 | 13360550255 |
安全负责人 | 郑华娇 | 13006862136 |
劳动力组织负责人 | 戴罗生 | 13425320045 |
领导小组下设立通讯联络组、物资保障组和应急抢救组:
通讯联络组组长:
负责内外的通讯联络,要配备通讯联络工具,随时保持联系畅通。一旦发生人员中毒、窒息现象及重大安全隐患,立即联系有关部门实施抢救。
物资保障组组长:
负责抢救物资的保管、发放。配足担架、工作服、工作帽、手套、安全绳等抢救物资。预先设置紧急抢救通道,确保一旦发生险情,抢救小组成员能够及时进行抢救工作。
应急抢救组组长:
成立抢救应急队伍,负责现场的紧急抢救工作。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要确保应急队伍保持随时待命状态,一旦险情发生,确保抢救小组人员及时到位,抢救及时。
7.1.2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易导致的潜在事故:
a、中毒事故 b、缺氧窒息事故
7.1.3事故危害范围及后果
a、发生中毒事故,其危害范围主要涉及到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中的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其危害后果主要会导致中毒人员昏迷,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人员死亡(根据可能存在的危险物质)。
b、发生缺氧窒息事故,其危害范围主要涉及到在有限空间作业环境中的作业人员、监护人员、救援人员;其危害后果主要会导致中毒人员昏迷,情况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人员死亡(根据有限空间氧气含量及消耗量的不同,其后果有轻有重)。
7.1.4抢险救援
现场应急指挥负责人和应急人员首先对事故情况进行初始评估。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初步分析事故的范围和扩展的潜在可能性。 抢险人员穿戴好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呼吸器、工作服、工作帽、手套、工作鞋、安全绳等),系好安全带,以防止抢险救援人员受到伤害。 在发现受伤人员后,将其抬上担架迅速转移至安全区,在转移过程中避免影响其呼吸或触及受伤部位。
在抢险过程中,有限空间内抢险人员与外面监护人员应保持通讯联络畅通并确定好联络信号,在抢险人员撤离前,监护人员不得离开监护岗位。将救出伤员转移至安全区后,对伤员进行现场急救,情况严重时应当立即将伤员转送广州市中山二路106号广东省人民医院救治。同时现场监护人员应当立即与现场领导和广东省人民医院取得联系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广东省人民医院联系电话:(020)-83827812。
7.1.5恢复现场
抢救活动结束后,对出入口进行清理,保持抢救通道通畅。加强对作业人员及监护人员的
工作,同时检查作业人员身体情况,有禁忌症人员,禁止其进入现场作业。作业人员统一检查自己的防护设备及灭火器等物品,确保安全可靠。有关单位、部门应积极调查原因,统计事故损失,避免事故再次发生,尽快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