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管理资料>> 施工方案>>正文

地铁高温季节施工方案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11月27日

一、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为切实保障本工程施工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努力改善施工作业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有效预防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同时加强对易燃易爆等材料的保管,防止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确保工地安全生产,以及根据温度监控信息,调整施工和养护方案,确保混凝土、砌体施工质量,模板、方木缝材料的存放,尽量避免混凝土裂缝、模板翘边等现象产生,特制订本施工方案。
(二)编制原则
1、严格贯彻“安全第一、质量为本”的原则。确保工程安全、质量,满足施工总体工期及节点工期要求,全面兑现施工承诺。
2、确保工程自身安全为前提,同时在确保沿线管线和邻近建筑物安全的条件下,进行施工部署,制定施工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
3、严格执行佛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项目施工的文明、环保、安全、卫生健康等有关管理条例的要求,树立良好的工程形象和社会形象。
4、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施工”的原则,在夏季高温时期灵活调整工作时间,做好高温防护,保证施工人员健康。
5、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组织工程施工。
(三)编制依据
1、xx市城市轨道交通x号线一期工程xx标工程各工点施工图;
2、《xx市城市轨道交通x号线一期工程地质工程勘察报告》和现场踏勘的相关情况;
3、xx市区在安全文明施工、工地保安、环境保护、交通疏解等方面的规定
4、《xx轨道交通x号线xx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5、适用于本工程的标准、规范有: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版);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210-2001);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50107-2010);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程》(JGJ46-2005);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本标段为xx省xx市城市轨道交通x号线xxx标工程,施工范围包括4站4区间,即xx站~xx站盾构区间、xx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亭风道等附属结构、xx站~xxxx站盾构区间及明挖区间、xxx站主体及出入口通道、风亭风道及冷却塔等附属结构、xx站~xx站盾构区间及明挖区间、xx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亭风道等附属结构、xx站~xx站盾构区间、xx站主体及出入口、风亭风道及联络通道等附属结构。工程范围示意图见图2-1。
图2-1 工程范围示意图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不良地质
(1)人工填土
本场地普遍分布有素填土及杂填土
<1-1>素填土:广泛分布于全线地表,多分布于现状道路混凝土路面以下,为软基处理时置换填土,成分填填中粗砂为主,厚度0.50~9.50m,力学性质一般;部分地段为填黏性土、填淤泥质黏性土,处于自重固结沉降中,厚度较大,局部可达12.0m,力学性质较差。
<1-2>杂填土:主要由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混黏性土、砂土、碎石等组成,番村站(YCK33+510~YCK33+620)段分布,厚度1.0~4.0m,无规律地分布于沿线地表。场地回填土成份复杂,土质不均,呈松散状或稍经压实,受填筑时间和填筑厚度的影响,平面上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处的素填土受到的重力压密作用程度不同,这样的土层抗剪强度较低、土质松散、渗透性大,对土方开挖、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均有影响,为基坑支护不利土层,基坑支护中应做相应的加固处理或换填。
2、残积土和风化岩
石湾站(不含)至湾华站段内基岩为下第三系、白垩系的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及砂岩。由于下第三系基岩成岩时代晚,岩质软,以泥质胶结为主,岩石风化作用较强烈,差异风化现象明显。
本场地下伏砂岩、泥岩,存在软弱夹层现象,表现为中风化岩中存在强风化软弱夹层现象,设计、施工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总体上,场地内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和残积土广泛分布,厚度变化较大,均匀性较差,具遇水软化特点。强风化岩具暴露时间长易开裂、泡水易软化等特点,基坑开挖时,应防止过长时间的浸泡及暴露,及时封闭。
2、水文地质
(1)地表水、地下水类型及赋存
线路附近河网密集,地表河水发育,水量丰富。
线路附近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层状岩类裂隙水两类。松散岩类孔隙水广泛赋存于区内第四系土层中,主要含水层为砂层<3-1><3-2>和圆砾层<3-4>;层状岩类裂隙水赋存于下第三系的泥岩、粉砂岩、砂岩及砾岩中。地下水易受地表水补给,水量丰富。
(2)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及动态特征
场区地处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区,雨水丰富,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大气降雨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受降雨作用的影响,每年4~9月份是地下水的补给期,10月至次年3月为地下水的消耗期和排泄期。
场区总体地势较低洼平坦,且其周围河网密集,故丰水季节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也接受周围河水的补给,旱季则以潜流的方式向附近河道排泄;此外,本区地下水具径流强度较弱,径流途径短的特点。层状岩类裂隙水主要受同一含水层渗透补给,同时也接受松散岩类孔隙水的越流补给。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内地下水动态变化具季节性,每年6~9月处于高水位期,9月以后随着降雨减少而缓慢下降,常在1月份出现水位低谷。松散岩类孔隙水水位埋藏浅时,每次暴雨后即出现水位明显上升现象。层状岩类裂隙水由于渗入补给时间较长,往往具滞后现象,区内基岩裂隙水的水位及流量高峰期普遍比雨季滞后约1个月,水位年变幅0.5~1.0m。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随季节变化大,受气象因素的影响明显,且浅部变化幅度大,深部变化幅度小,是区内各含水层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的主要特点。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