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名称
|
规格/型号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
|
汽车吊车
|
25吨
|
台
|
1
|
|
2
|
电焊机
|
|
台
|
1
|
|
3
|
套筒扳手
|
32件
|
套
|
1
|
|
4
|
活动扳手
|
17″19″22″24
|
把
|
4
|
|
5
|
压力表
|
|
块
|
2
|
|
6
|
经纬仪
|
|
台
|
1
|
|
7
|
钢卷尺
|
10米
|
把
|
1
|
|
8
|
角尺
|
|
把
|
1
|
|
9
|
掉线锤
|
|
只
|
2
|
|
10
|
干湿温度计
|
|
支
|
2
|
|
11
|
尼龙绳扣
|
8吨
|
根
|
4
|
|
12
|
棉纱
|
|
公斤
|
10
|
|
13
|
白布带
|
|
卷
|
10
|
|
14
|
管卡
|
与塑料管子配套
|
只
|
50
|
|
15
|
管钳
|
60mm
|
把
|
1
|
|
16
|
一字、十字螺丝刀
|
250mm
|
把
|
各2
|
|
17
|
双头呆扳手
|
17*19 -- 32*34
|
把
|
各2
|
|
18
|
水准仪
|
|
台
|
1
|
|
拆卸包装箱顶板
|
拆卸包装箱的木质侧边
|
拆除包装箱中的屏蔽材料
|
拆除将逆变器固定在运输板上的锚定部件
|
电缆型号
|
多芯
|
单芯
|
|
控制电缆
|
10D
|
||
橡皮电力电缆
|
无铝包钢铠防护套
|
10D
|
|
钢铠护套
|
20D
|
||
聚氯乙稀绝缘电力电缆
|
10D
|
||
交联聚乙稀绝缘电力电缆
|
15D
|
20D
|
|
注:D为电缆外径
|
序号
|
标准、规范名称
|
条文、条款
|
实施人
|
检查人
|
1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
2.7.1 绝缘油必须按现行的国家标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的规定试验合格后,方可注入变压器、电抗器中。不同牌号的绝缘油或同牌号的新油与运行过的油混合使用前,必须做混油试验。
2.10.2 变压器、电抗器在试运行前,应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其符合运行条件时,方可投入试运行。检查项目如下:
一、本体、冷却装置及所有附件应无缺陷,且不渗漏。
二、油漆应完整,相色标志正确。
三、变压器顶盖上应无遗留杂物。
四、事故排油设施应完好,消防设施安全。
五、储油柜、冷却装置、等油系统上的油门均应打开,且指示正确。
六、接地引下线及其与主接地网的连接应满足设计要求,接地应可靠。
铁芯和夹件的接地引出套管。套管的接地小套管及电压抽取装置不用时其抽出端子均应接地;备用电流互感器二次端子应短接接地;套管顶部结构的接触及密封应良好。
七、储油柜和充油套管的油位应正常。
八、分接头的位置应符合运行要求;有载调压切换装置的远方操作应动作可靠,指示位置正确。
九、变压器的相位及绕组的接线组别应符合并列运行要求。
十、测温装置指示应正确,整定值符合要求。
十一、冷却装置试运行应正常,联动正确;
十二、变压器的全部电气试验应合格;保护装置整定值符合规定;操作及联动试验正确。
|
|
|
2 |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8-2006
|
4.2.9 金属电缆支架全长均应有良好的接地。
5.2.6 直埋电缆在直线段每隔50~100m处、电缆接头处、转弯处、进入建筑物等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或标桩。
7.0.1 对易受外部影响着火的电缆密集场所或可能着火蔓延而酿成严重事故的电缆线路,必须按设计要求的防火阻燃措施施工。
|
|
|
序号
|
作业活动
|
环境因素及影响
|
判别
依据
|
多因子评价法
|
现有措施
|
|||||||
a
|
b
|
c
|
d
|
e
|
f
|
M
|
|
|||||
1
|
设备开箱
|
产生废物、垃圾
|
Ⅳ
|
2
|
3
|
2
|
2
|
4
|
2
|
15
|
及时清理
|
|
2
|
设备及材料安装
|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对环境产生影响。
|
Ⅳ
|
3
|
2
|
2
|
1
|
2
|
2
|
12
|
每天清理
|
|
3
|
变压器注油
|
土地污染
|
Ⅳ
|
1
|
3
|
3
|
5
|
3
|
3
|
18
|
经常检查,防止漏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判别依据
|
Ⅰ.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Ⅱ.曾发生过环境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Ⅲ.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Ⅳ.直接观察到的;Ⅴ.定量评价(多因子法)
|
|||||||||||
序号
|
作业
活动
|
风险因素
|
可能导致
的事故
|
判别依据(I~V)
|
作业条件
风险性评价
|
风险级别
|
现有控制措施
|
备注
|
|||
E
|
C
|
D
|
|||||||||
1
|
设备
材料吊装
|
捆扎不牢或绑扎方法错误
|
倾倒
|
Ⅳ
|
6
|
3
|
3
|
54
|
2
|
将设备、材料固定牢固
|
|
吊车司机、起重工、安装工之间信号传递有误、迟缓
|
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
|
Ⅰ
|
6
|
0.5
|
15
|
45
|
2
|
教育检查制止
|
|
||
2
|
电
焊
作
业
|
焊机、把钳有漏电之处
|
触电、着火、设备短路
|
Ⅳ
|
3
|
3
|
3
|
27
|
2
|
施焊前检查焊机及把钳
|
|
电焊机未接地
|
触电
|
Ⅳ
|
6
|
0.5
|
7
|
21
|
2
|
站班会交底,加强检查
|
|
||
未使用防护眼镜、手套
|
烫伤
|
Ⅳ
|
6
|
0.5
|
1
|
3
|
1
|
站班会交底,现场监督
|
|
||
带电移动把线
|
触电
|
Ⅳ
|
6
|
0.5
|
15
|
45
|
2
|
长距离移动把线、焊把时应停电进行
|
|
3
|
高空作业
|
积雪不处理
|
摔伤、坠落
|
Ⅱ
|
6
|
0.5
|
3
|
9
|
1
|
站班会交底,现场清理
|
|
不熟悉现场环境
|
坠落、走错间隔
|
Ⅳ
|
1
|
1
|
3
|
3
|
1
|
站班会交底,加强监护
|
|
||
上下抛掷工具
|
坠物、砸伤
|
Ⅲ Ⅳ
|
6
|
0.5
|
3
|
9
|
1
|
现场监护
|
|
||
不系安全带
|
坠落
|
Ⅳ
|
3
|
0.5
|
3
|
4.5
|
1
|
正确佩带, 现场监护
|
|
||
4
|
电缆敷设电缆接线
|
电缆轴固定不牢
|
倾倒、伤人
|
Ⅳ
|
6
|
0.5
|
3
|
9
|
1
|
固定牢固
|
|
推电缆轴时缆头未固定
|
缆头突起伤人
|
Ⅳ
|
6
|
3
|
1
|
18
|
1
|
固定
|
|
||
敷设电缆时转角处内侧站人
|
挤伤
|
Ⅳ
|
6
|
3
|
1
|
18
|
1
|
现场监护
|
|
||
隧道、夹层、配电室照明不足
|
人员受伤
|
Ⅳ
|
6
|
3
|
1
|
18
|
1
|
加强照明,
现场监护
|
|
||
高处临边作业未系安全带
|
坠落
|
Ⅳ
|
3
|
3
|
3
|
27
|
2
|
正确佩带, 现场监护
|
|
||
带电接线
|
触电
|
Ⅳ
|
6
|
0.5
|
15
|
45
|
2
|
现场监护
|
|
||
误入带电间隔
|
触电
|
Ⅳ
|
6
|
0.5
|
15
|
45
|
2
|
现场监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判别依据
|
Ⅰ.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Ⅱ.曾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Ⅲ.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Ⅳ.直接观察到的危险; Ⅴ.定量评价(LEC法)
|
工序
|
检 验 项 目
|
性
质
|
质 量 标 准
|
检验方法及器具
|
|
基
础
安
装
|
预埋件
|
|
按设计规定
|
对照设计图纸检查
|
|
基础水平误差
|
|
<5
|
用水准仪检查
|
||
就位前检查
|
密性
封能
|
带油运输
|
|
不渗油顶盖螺栓紧固
|
观察检查
|
油绝缘性能
|
|
标准规定值
|
检查试验报告
|
||
本
体
就
位
|
支墩与变压器及预埋件连接
|
|
牢固
|
观察检查
|
|
本体接地
|
主要
|
牢固,导通良好
|
观察检查
|
||
冲击值和次数
|
|
按制造厂规定值
|
对照厂家规定检查
|
||
其它
|
油箱顶部定位装置
|
|
无变形,无开裂
|
观察检查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