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是危害生产一线员工的“杀手”之一,而化工企业生产环境更为特殊,企业一线工人接触酮、醛、苯、噪音、粉尘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机会较多,使得这一行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更为重要。
去年年底,我国围绕《职业病防治法》,更新、出台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规、措施的修改和实施确实对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方面是个利好。但笔者想说的是,要想真正预防和减少化工职业危害,改善作业环境,使职业病的发病率控制在最低点,就必须通过政府部门、化工企业、职业病防治机构的通力协作,真正形成系统的职业病防治体制机制。
时下,我国化工行业职业病的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尤其在小化工、化肥企业职业病隐患更为严重。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一些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也不断出现。据《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显示,我国化工行业急性发病、中毒、慢性中毒案例仍然是居高不下,并有上升的趋势。在笔者看来,目前我国确实存在职业病防治法规不够健全的问题,但是很多企业忽视职工职业病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对相关法规监管力度欠缺,才是阻碍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进展的最大顽疾。
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的主体,也是职业病防治环节的重中之重。因此,化工企业在职业病防治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严格的管理措施使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易引发职业病的因素降到最低。但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在职业病安全健康管理方面问题突出,如现场管理不到位,“三废”乱排现象严重;安全意识淡薄,着装不规范;身在毒区操作,不戴防毒面具;定期查体制度不健全,员工缺乏医疗保障等。
因此说来,要解决化工行业职业病多发的问题,仅仅依靠完善相关法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尤其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当务之急要逐步建立并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对相关企业的监管。一是健全机构,切实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的建设,对地方和基层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建设给予指导和支持;二是加强与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对那些不按《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办事的企业,有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措施,对相关责任方严惩不贷,同时要纠正违法行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职业病防治任重而道远,要想真正远离一桩桩沉痛的职业病事件,不能仅仅依靠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更为重要是要政府、企业、防治机构同心协力,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使企业员工远离职业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