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公司有关部门还编写了217个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用以规范员工行为,减少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2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长期动态观察。1978年开始,循工艺或工序,按专业厂或车间全公司共选定代表性的尘毒监测点120O个进行跟踪监测。1986年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各专业厂,使公司有害作业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随着公司的发展,又多次调整,并增加了噪声、高频、射线等物理因素监测点。其中,粉尘监测点每年监测2次(冬、夏季各1次),毒物及物理因素每年1次。监测覆盖率每年达95%以上,为职业病诊断及科研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3加大投入,强化尘毒设备管理,尘毒达标率逐年上升。为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浓度,对占粉尘监测点数70%以上的3个铸造厂在资金上重点倾斜,将除尘效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的水浴除尘器,全部更新为高效布袋除尘器;将车身、车架、车厢大件喷漆危害严重的苯作业改造为机器人密闭操作或远距离操作;大件汽车总成烘干采用远红外密封烘干炉;对同时受粉尘、噪声和振动多种有害因素危害的振动落砂清理等工位,则采用建隔离室操作,或将其局部与操作工人隔离的方式治理等。据统计,近3年来,粉尘监测点平均达标率为90.2%,粉尘平均浓度从23n下降至3.5n;毒物点达标率89.9%。
2.4职业性健康监护水平稳步提高。全公司接触有害作业人数达21844人次,其中,粉尘6110A次,毒物6365人次,物理因素93回人次。职业性健康监护已覆盖所有专业厂的各种有害作业人员。其中,粉尘作业健康监护率达95%以上,毒物作业监护率达9o%以上,起步较晚的噪声作业监护率也达50%以上。还逐步开展了上岗前、离岗、转岗以及对健康有特殊要求人员的体检。对体检中发现的观察对象、职业禁忌证等,按有关规定做出妥善处理。20多年来,传统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并控制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尘肺发病率为零,职业中毒患者在1989年前主要为慢性苯中毒(计32例),1989年至今仅诊断4例,其他职业中毒尚未发现。
2.5加强作业环境管理。开展“安全性评价”、“PHC”达标考核和清洁车间评审活动,将通风除尘设备完好率、尘毒达标率和职业病发生率纳入各级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行无害化生产工艺。
2.6由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地段医院、专业厂卫生所组成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使职业病早期诊断治疗的二级预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7加强有毒有害作业工人的疗休养。在宁波、杭州、广州等地设立疗养点,自1986年始,对职业病危害较严重岗位的工人和职业病患者给予优先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2.8近年,共完成科研成果8项,7项通过省级鉴定,均达到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获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撰写科技论文20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60篇。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一个以总公司和专业厂两级健康促进委员会和安全生产委员会为决策机构,职业病防治所为核心,专业厂安技科(或卫生所)专职职业卫生人员为纽带的职业卫生管理网络形成了公司特有的健康、安全、环保(HSE)职业卫生
,在国内企业中处于先进水平,被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及专家誉为“东风模式”。
面对企业实施国际合作与战略重组的新形势,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充实健康、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在巩固原有做法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狠抓源头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重点做好新建项目的职业危害评价、防护设施(备)、个人防护用品效果监测与评价,实现企业职业卫生的本质化安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