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与强化
监管弱化在哪些方面?国家安全监管部门如何解决?针对以上问题,记者走访了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的郑卉处长和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管理中心刘旭荣主任。
刘旭荣主任认为,目前我国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管主体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是针对生产企业,而现在是针对使用企业。因此,对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的,逐渐弱化监管,比如对生产企业不再实施强制的行政许可,不是国家放弃了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管。国家取消行政许可,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取消行政许可后,短时期内,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劳动防护用品增加,主要是由于许多小规模的私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于不顾,随着使用企业守法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强化对使用企业的监管,不法生产企业及其产品将逐渐失去客户,被市场淘汰。
可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政府监管部门无权再干涉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而是要对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实施监管。那么这种新的监管体制是否更加符合现状?
刘旭荣主任介绍说,原来的行政许可制度,生产企业生产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是由政府来决定的,经营也有许可,企业要到定点门市采购。但是,在这种监管体制下,政府对产品流向,以及企业使用的产品是否合格,没有实施监督管理,无法保证企业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达到标准要求的防护性能。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方式的弊端并未显现。当时的劳动防护用品,更多的是作为生活资料不足的一种补充,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防护用品的涵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它特指用于防止员工在劳动过程中遭受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装备。因此,《安全生产法》明确将对使用企业的监督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一项职责,就是为了抓住最重要的“使用”环节。而对生产环节的监管,采用了申请安全标志的形式。
郑卉处长从事了多年的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他坦承,尽管国家对劳动防护用品始终重视,但由于政府机构多次调整,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免受到一些不利影响。在监管人员配备、监管人员执法能力方面尚待提高。但从现行法律法规角度看,安全监管部门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管应该是在逐渐加强。安全监管部门现在是“两头抓”:一头抓出厂,生产企业生产的劳动防护用品在出厂之前,必须符合标准,获得安全标志,目前大部分使用企业在招标和采购过程中,都要求产品有安全标志;一头抓使用,为杜绝一些生产企业在申请安全标志的时候,产品合格,安全标志申请下来,产品质量不一定能保持的现象,安全监管部门要对使用企业进行抽查。对于实际中存在的监管专业知识不足等问题,郑卉处长表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尽快出台相关办法,规范安全监管工作人员的执法。同时,将继续加大对总局1号令的宣贯力度,逐步提升企业的自律意识。
监管手段逐渐完善
在对使用企业的劳动防护用品监管方面,各地积极探索,摸索出一些有效的作法。
重庆市制定了两个规范性备案登记文件,对经营劳动防护用品和生产一般用品的企业进行备案登记,使低水平竞争、假冒伪劣泛滥的状况得到一定的遏制。2006年7月,成立了重庆市劳动防护用品技术协会,协助政府对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监督管理。为规范市场,按照“政府部门引导,市场规则运作;大型企业牵头,产销单位参与;保证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提供优质服务,集中监督管理;维护行业利益,促进健康发展”的思路,成立了重庆市劳动防护用品专业市场。
甘肃省开展了对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及使用企业的摸底调查,实行“一户一表”备案,并对历年因劳动防护用品引发的伤亡事故进行了统计,将近3年因护品导致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名单,事故原因及教训全部登载于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专栏,便于监督。
天津2007年初下发《关于加强劳动防护用品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通知》,推动开展劳动防护用品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由天津市劳动防护用品及安全装备协会组织考核,对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按照全市统一的达标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共考核了达标单位103家,由此促进企业规范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安徽省合肥市充分发挥基层力量,抓好自查和检查。高新技术、经济技术、新站3大开发区组织建设、质监、工会、经贸、劳动等部门联合检查,各县区、街道(乡镇)积极采取行动,有重点地对辖区企业进行检查。在开展全面普查的同时,合肥市安全监管局发动各工业园区和城市商贸集中区的安全监管部门,对生产和经营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控制不合格产品流入企业。结合事故调查处理,对发现的劳动防护的漏洞,及时纠正堵塞。7月份,合肥市新站区发生一起空调安装高处坠落事故。原因是安装工在安装收尾时解除安全带,不慎从高处坠落死亡。为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合肥市安全监管局向29家空调销售企业发出通知,要求他们培训安装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同时,积极筹备调研制发相关规定,以填补监管空白。